和记平台当前社会上关于改革开放的议论很多,有的认为改革开放削弱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再走下去就是改旗易帜;有的则认为非公经济发展的“镣铐”从未卸下,改革开放始终在封闭僵化的圈子里打转。这些观点都是错误的。我们的改革开放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的改革开放,而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改弦易张。改革开放巩固而不是动摇了基本经济制度,坚持而不是背离了“两个毫不动摇”。
基本经济制度形成于我国改革开放的生动实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不断进行所有制改革的探索,从改革开放初始时期公有制经济一统天下,到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再到党的十六大提出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可以说,正是在改革开放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进程中,我国逐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逐步消除了不合理的所有制结构对生产力的羁绊,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进一步深化改革,连续出台了一系列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政策举措,出台了大量有利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改革方案,既促进了我国经济在新常态下稳中有进,又坚持和巩固了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作为改革开放生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重要成果,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了生产资料公有制这一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并为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其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奠定了根本的制度基础。只有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出发思考中国问题,才能深刻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和方向,确保改革开放始终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巩固基本经济制度必须继续依靠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形成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格局,这是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不断变革的结果。当前,中国的改革开放又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关头。现阶段推进改革开放的复杂程度、敏感程度、艰巨程度,一点都不亚于30多年前,在这种条件下进一步巩固基本经济制度仍然必须依靠改革开放。事实上,正是由于不断深化改革开放,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才得以日益巩固。虽然公有制经济比重下降了,但并没有动摇其主体地位,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在不断增强,国有资本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持续发挥效力,国有经济的活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不断提高。2016年《财富》世界500强中我国企业数量已经达到110家,其中绝大多数是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与此同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非公有制经济从小到大、由弱变强,实现了快速发展,在稳定增长、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已成为稳定经济的重要基础、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可以说,我们党在坚持基本经济制度上的观点是明确的、一贯的、不断深化的,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我们都要高举改革开放旗帜,决不能有丝毫动摇,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使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继续发挥独特优势。
现阶段,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在发展中确实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中加以解决。我们要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贯穿于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实践中,贯穿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
继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搞好国有企业,发展壮大国有经济,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要求。当前,国有企业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如:有的企业市场主体地位尚未真正确立,现代企业制度还不健全,国有资产监管体制不够完善,国有资本运行效率不高;有的企业管理混乱,内部人控制、利益输送、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突出,企业办社会职能和历史遗留问题还未完全解决;有的企业党组织管党治党责任不落实、作用被弱化。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依靠深化改革。要分类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商业类国有企业按照市场化要求实行商业化运作,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放大国有资本功能,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公益类国有企业以保障民生、服务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为目标,引入市场机制,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和效率。要不断完善国有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推进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推进国有企业内部人事、用工、分配制度改革。要继续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从以管企业为主向以管资本为主转变,推动国有资本合理流动优化配置。要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鼓励非国有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也鼓励国有资本以多种方式入股非国有企业,探索实行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要建立健全国有企业内部和外部监督机制,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要改进和加强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落实好从严治党管党责任。总之,要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标准,以提高国有资本效率、增强国有企业活力为中心,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
营造公平竞争的政策和制度环境,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目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还存在不少障碍,如:市场准入限制较多,政府部门办事效率不高,融资渠道狭窄等。要坚持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改革影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营造各种所有制经济公平竞争的政策和制度环境。着力放开市场准入,凡是法律法规未明确禁入的行业和领域都应该鼓励民间资本进入,破除形形色色的“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进一步清理精简涉及民间投资管理的行政审批和涉企收费等事项,减轻企业负担、降低企业成本。健全以公平为核心原则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各种所有制企业的财产权。健全完善金融体系,为非公有制经济尤其是中小企业提供可靠、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务,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建立面向民营企业的共性技术服务平台,为民营企业自主创新提供技术支持和专业化服务。总之,要通过深化改革,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政策环境、法治环境和社会环境。
改革所涉及的问题往往最终都归结到利益问题,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说到底就是社会利益关系深刻调整的过程。正如习所说,深化改革,难免触动一些人的“奶酪”,碰到各种复杂关系的羁绊,不可能皆大欢喜。有没有自我革命、壮士断腕的气魄,敢不敢向积存已久的顽瘴痼疾开刀,能不能坚决破除利益固化的藩篱,不仅考验着人的勇气、胆识、担当,更关系改革事业的成败。
从历史看,改革开放的进程就是不断突破利益固化藩篱的过程。在经济领域,从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转型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冲破了旧有经济利益格局。在社会领域,我们采取多项改革举措着力解决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群众更有获得感。从现实看,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必然要求进一步破除利益固化的藩篱。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当前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长期形成的固化的利益格局对改革开放的掣肘越来越明显。例如,由于阶层利益固化,贫富差距有所扩大,人员向上流动的通道变得狭窄;由于行业垄断利益固化,不同行业职工收入差距有所加大;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尚存,基本公共服务不到位在农村地区表现得尤其明显。这些已经成为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的“拦路虎”“绊脚石”。从目标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顺利推进改革、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打破既有的阻碍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的利益格局,通过坚决破除利益固化的藩篱,确保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实现。
破除利益固化的藩篱需以正确的价值导向为出发点。只有确立了正确的价值导向,破除利益固化的藩篱才有主心骨,才不会偏离轨道。在发展观上,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强顶层设计,确保公共政策的公平正义,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在依靠力量上,要坚持群众路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下决心解决医疗、教育、社保等领域存在的问题,齐心协力推进改革开放,破除利益固化的藩篱。在改革成果分配上,要以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重点,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保障基本民生,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破除利益固化的藩篱需以科学的方法论为指导。历史经验早就证明,改革面临的局面越是严峻,矛盾越是尖锐,利益关系越是复杂,就越需要以科学的方法论为指导,把握客观实际,真正掌握规律,妥善处理各种重大关系。首先,要强调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坚持全国一盘棋,对户籍制度改革、养老金制度改革等问题,既要允许地方试点,更要注重全国统筹协调,防止各行其是造成新的利益固化。其次,要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始终站在党和国家发展全局、全面深化改革大局的立场上处理问题、谋划改革。最后,要循序渐进,考虑社会心理的承受力。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辩证统一关系,既要坚决破除利益固化的藩篱,又要充分调动各类要素活力。
破除利益固化的藩篱需以制度建设为保障。把制度建设作为关键环节,不仅是因为一些不合理的利益已经固化并制度化了,要破除藩篱就必须改革不合时宜的旧制度,更重要的是,构建公平正义的利益分配方式也需要新的科学合理的制度予以保障。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体现在制度建设上,就是要通过各项改革措施切实保障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形成制度化的流动通道和上升机制,破除“身份决定命运”“特权制造不公”“社会阶层固化”等制度性藩篱,构建有利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体制机制。需要注意的是,有些不合理的行政审批制度,既抑制了社会活力,又导致了权力寻租,已经成为特殊利益固化的藩篱。必须着力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及行政体制改革,扎实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工作,促进政府职能转变,为破除利益固化的藩篱扫除障碍、创造条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30多年的持续高速增长,为国际社会提供了可供借鉴的“中国模式”。一个重要的经验就是改革与开放相互促进、协同发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开辟了道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放缓、结构调整加速、发展动力转换与我国更深度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影响力显著提升相互交织,新形势下改革与开放的意义更加凸显,如何进一步以改革开放提升发展水平、激发经济活力成为我们面临的新的重大课题。
新常态下更需要改革与开放提供动力。改革与开放同为推动力。改革与开放从来就不是各行其是的两条路,始终是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双引擎。现阶段我们面临着加强内部治理与参与全球治理的双重任务,这对改革管理体制、扩大开放领域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需要通过深化改革、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化解矛盾、应对挑战,为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制度支撑;另一方面需要通过扩大开放、优化配置全球资源,释放压力、分享红利,为新常态下经济转型发展开辟广阔空间。改革与开放也互为促进力。习指出,“改革和开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改革必然要求开放,开放也必然要求改革”。经验表明,通过开放倒逼改革,在开放的过程中对标国际,寻找差距,不断检验和调整相关的制度和法律法规,能够使发展活力得到充分释放,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新常态背景下,深层次问题逐步暴露、突破利益藩篱的阻力更大、实现制度创新的难度增加,迫切要求我们以扩大开放为手段,推动改革不断深入,形成接轨国际的现代化治理体系。同时,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加速推进,国际经贸规则创新发展,开放的尺度进一步加大、开放的风险进一步增加,迫切要求我们以深化改革为手段,加快形成更加完善的体制机制,为扩大开放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改革与开放的相互依赖性更强,相互支撑作用更加明显,进一步实现改革与开放的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是我国在日趋复杂的国际环境中谋求更好更快发展的重要保障。
以全方位开放推动宽领域改革。当前,一系列国际经贸新规则,已将全球的开放合作推向更高层次,开放的领域更为广泛、开放的触角更为深入,已然触及各国内部治理体系的方方面面。从目前态势看,推动全方位开放已成为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因此,我国一方面要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全方位参与各种区域贸易安排与合作,以自由贸易区建设为重点,加快推进协议开放,接轨国外先进制度,改革市场准入、海关监管、检验检疫等管理体制,推进环境保护、投资保护、政府采购、电子商务等新议题领域的改革进程,探索实践国际经贸合作新规则,推动国内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另一方面,要积极推动上海、广东、天津、福建四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和北京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建设,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在辽宁省、浙江省、河南省、湖北省、重庆市、四川省、陕西省新设立7个自贸试验区的决定,以园区开放和产业开放相结合的模式,扩大自主开放。逐步放开外资准入限制,试行“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探索商事制度、贸易监管制度、金融开放制度、事中事后监管制度等重点领域的制度创新,为全面深化改革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我国实施的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历史性地实现了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的重大创新、政府职能与市场机制的相互协调、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的有效衔接、国民待遇和公平待遇的平等共享,是以开放倒逼政府管理体制和市场机制改革,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的有益尝试。下一步,我们必须加快实施以自由贸易区为代表的协议开放和以自由贸易试验区为代表的自主开放,形成双轮驱动,将全方位对外开放与全面深化改革有机结合,并不断推向深入。
以深层次改革促进高水平开放。我国对外开放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深层次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完善对外开放的顶层设计,形成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是实现高水平开放的必然要求。一是以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为目标,深化外贸管理体制改革。实施质量效益导向型的外贸政策,建立健全服务贸易促进体系,强化大通关协作机制,大力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二是以创新开放型经济管理模式为目标,深化外商投资管理体制改革。统一内外资法律法规,完善外商投资市场准入制度,继续深入探索对外商投资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形成各政府部门信息共享、协同监管、社会公众参与监督的外商投资全程监管体系。三是以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为目标,加快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放宽境外投资限制,简化境外投资管理,推进境外投资便利化。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重点,加强产业投资合作,完善境外经贸合作园区管理体制,实现对外投资与国内发展的统筹协调。四是以深度参与和适时引领国际经贸新规则为目标,加快重点领域管理体制改革。着力推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以开放的主动赢得发展的主动、国际竞争的主动,既是大势所趋,也是新常态下实现经济稳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必须加快深层次改革,建立与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相适应的管理方式,营造国际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形成参与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的体制机制,建设开放型经济强国。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化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蹄疾步稳。通过真刀真枪、大刀阔斧的改革,突破了一些过去认为不可能突破的关口,解决了一些多年久拖不决,久攻不下的难题。依靠全面深化改革,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各领域标志性、支柱性改革任务持续推出,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转变政府职能大力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加快健全,创新驱动发展的制度体系基本成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快形成,同时,国有企业和重点行业改革逐步展开,财税金融改革步伐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价格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近几年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着力最多、进展最快、成效最显著的时期。随着改革向纵深推进,面临的难题更多、实施的难度更大,只有继续牢牢坚持不折不扣抓落实,才能夯基垒台、积厚成势,让改革真正落地、成效真正显现。
牢固树立政治意识,从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出发抓落实。抓改革是一项重大政治任务,要把抓改革落实同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及落实新发展理念结合起来,同抓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生改善、党的建设等工作结合起来,既要通过抓改革来促发展,又要围绕谋发展来抓改革。要牢固树立全局意识、责任意识,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扭住关键、精准发力,敢于啃硬骨头,盯着抓、反复抓,直到抓出成效。改革要着眼于解决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着力提高改革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把有利于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惠民生的改革举措往前排。要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在改革工作的各个环节,从时间表倒排最急迫事项改起,从老百姓最期盼的领域改起,从社会各界能够达成共识的环节改起,推出一批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硬招、实招,办成几件实实在在的事情,让全社会感受到市场环境、创业条件、干部作风在一天天好转,让人民群众真正感受到改革带来的新气象、新风貌。
遵循改革规律和特点,从任务、进度、成效等方面精准发力抓落实。改革举措落实不够到位是改革推进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有的改革方案出台后,相关配套措施出台不及时,有的甚至以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落实改革,还有的选择性淡化弱化真正需要解决的突出矛盾,不能在任务、进度、成效等关键问题上盯紧抓实。进一步抓改革落实,必须精准发力。一是抓任务落实。全面深化改革是系统工程,头绪多,任务重,必须集中力量把主要改革举措推出来,明确任务方向,然后集中力量一项一项抓好落实。二是抓进度落实。要按照既定的时间表、路线图,更加注重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更加有针对性解决各领域各层面各环节的矛盾和问题,强化基础支撑,注重系统集成,不断提高改革精准化、精细化水平。三是抓成效落实。要把改革举措放到实践中去检验,让基层来评判,让群众来打分,看改革是否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是否给人民群众带来了获得感。
完善抓改革的体制机制,从建立全过程、高效率、可核实的改革落实机制着眼抓落实。一是建立问题动态解决机制。改革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对改革实际操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要不断研究完善改革政策,做到既坚持改革原则又照顾各方关切,确保改革举措可落地、能落地。二是抓督察、促落实。落实督察责任,严格督察工作要求,提高督察工作权威性和执行力。对敷衍塞责、拖延扯皮、屡推不动的,对重视不够、研究甚少、贯彻乏力的,要进行问责。对已出台的改革方案,还要定期开展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既要督任务、督进度、督成效,也要察认识、察责任、察作风,存在问题的要及时进行整改,以督察促落实。三是建立改革效果评估机制。多开展第三方评估,根据评估情况不断调整完善改革举措,形成优化改革方案、狠抓改革落实、加强改革评价的良性循环。四是建立鼓励改革创新的激励机制,既鼓励创新、表扬先进,也允许试错、宽容失败,使更多的人成为改革促进派和改革实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