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和记官网·(中国区)官方网站 > 随笔作文 > 写人作文

杨利伟回忆火箭加速:短短一刹那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

时间:2024-09-03 21:59:49 写人作文 我要投稿

  2021年10月15日晚,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前,踏着歌声,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身穿航天服,缓缓的步入人们的视野。

  18年前,也就是2003年10月15日,同样在问天阁前,航天员杨利伟将搭乘神舟五号飞船进入太空,那一次是翟志刚来送杨利伟出征。

  相似的场景,不同的人,不变的是一代又一代航天员们对于探索宇宙的渴求,作为“中国首飞太空第一人”,后来当杨利伟在自传《太空一日》中,向我们描述了当年飞船起飞时惊心动魄的场景:

  “共振以曲线形式变化着,痛苦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我几乎难以承受,觉得自己快不行了。”

  当时在飞船上的杨利伟到底经历了什么呢?他为什么可以被选入中国首飞梯队成员,成为“中国首飞太空第一人”呢?

  1965年,杨利伟出生于辽宁省绥中县的一个教师家庭里。绥中县南临渤海,北枕燕山余脉,可谓是靠山邻水,地理位置极好。

  杨爸爸感觉小时候的杨利伟性格比较内向,也不爱说话,男子汉胆量不足,所以从小就带着他去爬山、游泳,利用各种地形优势来锻炼杨利伟的身体。

  渐渐地,杨利伟被带的也喜欢运动了,尤其是酷爱各种探险活动,他会经常在沙滩上奔跑,也会和同学们一起去山上拜访名胜古迹,杨利伟的性格变得开朗外放了起来。

  小时候的杨利伟会有很多的理想,而这些理想都是基于他所看的各种电影,看到《鸡毛信》时,他将自己封为儿童团的团长;看完《铁道游击队》后,他又想成为一名火车司机了。

  而对于成为一名飞行员,杨利伟从来没有想过,甚至高中时代的杨利伟相比于理科,更喜欢的还是文科。

  他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喜欢看书,也喜欢写作,甚至他之前写过的作文还被收录在《作文集》中,所以他一直以为自己以后也会从事相关的职业,而成为一名飞行员对于当时的他来说太过于遥远。

  杨利伟高三那一年,空军来招收飞行员,在应届毕业生中进行选拔,杨利伟报了名。

  都知道选飞的要求极其严格,淘汰率也很高,杨利伟对此也没有抱有很大的希望,但是层层严苛的选拔也没有刷掉他,他留到了最后。

  1983年6月,18岁的杨利伟在高中毕业之后成功的进入到了空军第八飞行学院。

  四年之后,他从中国人尽空军航空大学顺利毕业了,之后他成为了一名飞行员,先后驾驶强击机和歼击机。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指挥部获批复,决定从空军现役飞行员中选拔预备航天员。

  由飞行员跨度到航天员也不容易,他们这些候选人要经过反复的测试、检查,有关于航天的生理功能指标和心理素质测试都要达标,不仅要达标,还需要优秀。

  而杨利伟也顺利的通过了各项选拔测试,于1998年成功的成为了中国第一代预备航天员中的一位。

  杨利伟坐在驾驶舱里面,浑身紧绷,,毕竟中国目前为止还没有人成功的登上过太空,他将是第一人。

  刚开始的时候,他并没有感觉身体有什么不舒服的地方,飞船甚至飞行的比电梯还平稳,他感受不到晃动,周围也没有什么压力,杨利伟慢慢的将绷紧的肌肉放松了下来。

  可就是当飞到空中约三四十公里的时候,火箭和飞船开始急剧的抖动了起来,杨利伟知道是产生了共振。

  这种叫做POGO的振动是大型液体火箭飞行过程中遇到的一个不容忽视的低频振动问题,它会使得火箭的振动环境恶化,造成敏感元件和仪器设备受损,不仅如此,对于载人航天上的飞行员来说会让他们承受超出人体承受能力的振动。

  对于人体来说,10赫兹以下的低频振动就会让人很敏感,而这时候的振动叠加在大约6G的负荷上,也就是说他身上大概压了有六个人,内脏跟着外面一起共振,十分难受。

  这次的共振大概持续了有26秒,在这26秒之中,每一秒对于杨利伟来说都是煎熬,承受不住的他差点以为自己要过去了。

  26秒之后,共振结束,他突然感觉到身体放松了下来,刚才所难以承受的压力仿若不存在,在那一刻,杨利伟感觉到前所未有的轻松与舒服。

  因为当初通过大屏幕传回到地面的画面是定格的,所以大家看到的是杨利伟闭着眼睛一动也不动的场景,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里。

  后来,整流罩打开,光线透过窗户照了进来,杨利伟的眼睛忍不住眨了一下,时刻关注他的众人才大呼了一口气,心渐渐落地。

  杨利伟以为这是正常的现象,飞船起飞的时候就是这样的,但其实不是这样的,起飞阶段发生如此剧烈的共振是不正常的现象,这在当初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为了让中国的航天员们不再承受这样的痛苦,火箭院人下定决心要攻克这一难题,他们从源头出发,找到了“病根”可能是出现在氧化剂上。

  在进行了理论的分析之后,他们做了一个试验,试验结果证明问题就出现在POGO振动上面。后来火箭院研制团队对火箭的助推器蓄压器做了改进,将两个膜盒改为一个,所以在神六飞行时,振动量级和时间都有了大幅度的缩小,航天员反应振动轻多了。

  等到了神七之后,研制团队又将助推器蓄压器改成了“变能量蓄压器”,这一次航天员们就没有感受到共振了。

  聂海胜在后来给出的反馈是:“我们乘坐的火箭非常舒适,几乎感觉不到振动。”

  这说明,我们的航天技术一直在改进,世界级的难题已经被我们攻克了,而这是几代航天人共同努力所得到的结果。

  在太空中的杨利伟不像是传说中的那样能看到万里长城,但是他能看出中国的每个省份,看出各大洲和各个国家的方位。

  有时候他还能看到舷窗外飘过的东西,那些东西类似于棉絮,大的像是指甲盖般,小的就像是米粒,无一例外,当它们从窗外飘过的时候,杨利伟听不见撞击窗户的声音。

  但是除去这些之外,还会突然出现敲击声,杨利伟吓了一大跳,他说不出来那是什么声音,也不知道它是从哪里传来的,而这种声音在之后的神六和神七中也出现过。

  飞船绕地飞行十四圈,在飞船飞行的时候,杨利伟其实是可以休息六个小时左右的,但是他只休息了一个多小时,就开始忙了起来,他忙着记录数据,而这将成为日后改进航天技术的第一手资料。

  终于在10月16日凌晨5时35分,杨利伟收到了地面的指示,北京航天指挥中心发出了“返回”的指令。

  约半个小时之后,飞船进入大气层,由于受到空气的阻力,速度骤减,杨利伟又开始承受住巨大的压力了。

  与此同时,舷窗开始出现裂纹,它正在承受着1600—1800摄氏度的高温,所以舷窗外面的防烧涂层开始燃烧了。

  等到飞船穿过“黑障区”的时候,这时候距地面大概四十多公里,速度已经降了下来,外面的动静也小了下来。

  和记ag

  在距离地面大概十公里的时候,杨利伟必须要抛开降落伞盖了,他抱着操作盒,努力让自己冷静下来,到什么阶段就按照指示进行什么操作。

  但是飞船落地所造成的冲击对人体的伤害还是很大的,它在落地之后被弹了起来,之后再次降落,这时候杨利伟听见了外面传来了声音,他知道他成功了,他安全地回到了地面上。

  杨利伟作为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同时又是中国首飞第一人,对于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在他之后,我们才更加的有信心送出一批又一批的航天员去太空探索宇宙的奥秘,他象征着中国航天走向太空的成功,承载着中华儿女朴素的飞天梦想,历史将永远记住他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