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和记官网·(中国区)官方网站 > 小学作文 > 一年级作文

《我的阿勒泰》作者李娟为何不婚不育?她有哪些精神心理隐患?

时间:2024-10-26 17:34:19 一年级作文 我要投稿

  前不久,电视剧《我的阿勒泰》“火”出圈了。这带动了同名原著的销量,也令原著作者李娟的名气暴涨。

  其实,在电视剧爆火之前,李娟在文学圈中早就已经是个传奇。只是,这一次她走进了更多人的视野。

  李娟的文字风格乐观豁达,朴实幽默,很多人觉得很治愈,深得读者们喜爱。可是,在《我的阿勒泰》火了之后,很多人才知道李娟的成长经历中有很多坎坷和磨难。她的内心其实也有悲观的一面。

  可为什么她仍能写出轻松愉快的文字?她现在还是单身一人,网上说她有过几段恋情,但最终都与男友分手了。在乐观豁达的文字下,她有没有一些精神心理隐患?以及,随着她出名之后,她有很多言论在网上流传,我们应该怎么理性看待?

  以下从精准精神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分析。不过,我们只是从网上得知李娟的部分经历和观点,未能和她深入交流,无法像临床面诊那样精准和深入。所以,有些分析可能与现实情况有所出入,也欢迎网友们在评论区一起探讨。

  1979年,李娟在新疆出生,家庭贫苦、父母离异。据网上的信息称,李娟幼年主要跟着外婆在四川生活,7岁时在四川乐至县入读小学。

  李娟的外婆靠捡垃圾的收入,辛苦地养育着小外孙女。李娟每天放学后也要帮忙收集废品。

  因为父母不在身边,出身又卑苦,李娟从小就受尽冷眼,性格变得自卑内向,觉得自己愚笨而不敢跟人交流,都快上小学了,她说话还不利索。

  后来,李娟曾经转学到新疆富蕴县读过几年小学。无论是在四川还是新疆,她在学校里都不快乐。她被老师过度体罚,遭受过校园暴力。

  小学6年级时,她曾遭到男生的伏击,被踹胸口、抽耳光、烧头发。有一次李娟在课堂上回头看了一眼同学,老师认为她违反纪律,怒气冲冲地把她揪出来,罚她抽自己的耳光整整一节课。

  这些童年经历都对李娟造成了大量的叠加性心理创伤。她对学校、老师感到非常抵触,上课根本听不进去,成绩自然惨不忍睹,这真是个令人心疼的孩子!

  幸好,李娟在文学中找到了情感寄托。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李娟因为帮外婆捡破烂,她接触到很多旧报纸、报刊,她欣喜地发现,文字是她的“好朋友”!她曾形容自己读旧报纸的感受:就像写文字的人凑近她,只对她一个人耳语。

  小小的李娟没有朋友可以倾诉,没有父母的陪伴,没有好看的衣服和玩具,更没有钱花在游乐园和消遣娱乐上。阅读几乎是她唯一的快乐源泉,她在文学中如痴如醉。

  如果用精准精神心理学的话来说,李娟其实是对阅读和文学“上瘾”了,她沉浸在文学世界中的时候,她处于高效的“学神”状态。而且,当她学着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时候,她也获得极大的放松和愉悦感,仿佛终于有人倾听自己说话了。

  很多人说李娟从小没有优越的学习资源,没上过大学,连书本都买不起,却能成为作家,真是天赋异禀,老天爷赏饭吃。其实,这只看到了表面。

  李娟之所以富有写作才华,主要不是出于天赋,而是因为她特殊的后天经历使她对文学产生了热爱,并投入了比别人多得多的时间用于阅读、构思、写作。而且,新疆的大好风光和风土人情也给她提供了大量的写作灵感与素材。

  据闻,在小学二年级时,她的写作才华就展露出来了。她的一篇作文被老师选作范文,在全班同学面前进行诵读,还夸她“以后可以当作家”。这对于李娟来说,是难得的认可和肯定。

  上高中时,李娟家里仍然非常拮据,她也一如既往地抵触学校的学习。她甚至觉得上学太耽误自己写作了,无法理解同学们为了考大学而埋头苦读。

  据网络信息,有2件事情直接促使李娟辍学。当时班里要交一笔90元的费用,但李娟家里拿不出来,妈妈让她告诉老师缓一缓再交。

  李娟说,当时她一下子崩溃了,辍学的念头变得非常强烈。再加上有一次英语考试前,她不小心把小抄落在讲台上了。她心虚又紧张,直接逃回宿舍,把铺盖一卷就回家了。

  其实,就李娟的个人成长经历和当时的情况来说,她的这个决定无可厚非。但从精准精神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因为她从小在学校遭受过大量的叠加性心理创伤,她明显出现了严重的学习障碍。

  她对学校的课程感到排斥,学不进去,效率极低,这不是她“天生不是这块料”,也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学校的教育制度不适合她。

  对于这种情况,如果有条件、有方法逐步修复学习背后的叠加性心理创伤的话,“学渣”也能逆袭,甚至爱上学习。

  只不过,李娟当时确实不具备这样的条件,没有人积极引导她,她也难以获得关于学习障碍相关的高效知识。从她当时的实际情况来说,她作出的决定确实更适合自己。

  辍学后,李娟跟着母亲学裁缝、卖过杂货,也做过流水线女工,但日子拮据得连自己都养活不了。出于生计,当然更重要的是热爱,李娟开始尝试写作、投稿。

  一开始,她经常被拒稿,但即便如此,她也从未停止。这不仅仅是因为写作是她挣脱贫穷的希望,更是她思考自身经历、表达自己、满足情感诉求的重要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她的叠加性心理创伤也得到一定的疗愈。

  后来,李娟所写的《九篇雪》得到了不少关注,也使她得到了去阿勒泰宣传部工作的机会。阿勒泰的生活经历、所见所闻走进了她的文字,她的才华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

  往后12年间,李娟出版了《阿勒泰的角落》、《我的阿勒泰》、《东牧场》等多部作品,先后获得了人民文学奖跟鲁迅文学奖。

  不少网友说,李娟的文字充满了“松弛感”。即使是沉重、不幸的经历,在她笔下也化作了诙谐与智慧,“读李娟的文字,就像是给精神做了一场按摩”。

  其实,李娟能够在文学界出圈,除了因为她的写作才华之外,还有部分原因是她的文字满足了很多大众的心理需求。

  现在,城市里大部分人的物质条件已经得到了满足,精神需求就会更加强烈。再加上社会“内卷”,不少人感到心理压力极大,他们急需精神上的养分来缓解压力。

  李娟的文字不光描写了旖旎的新疆风光,让读者身临其境,心旷神怡,她的行文风格也清新、活泼,充满生命力,蕴含着对和记平台生活的独特理解和感悟。

  比如李娟描写北疆游牧民族的搬家,这本来是一件非常辛苦、劳累的事。但是她会这么化解:

  “是的,搬家的确辛苦,但如果只把它当成一次次苦难去捱熬,那这辛苦的生活就更加灰暗悲伤了。就好像越是贫穷的人们越是更需要欢乐和热情一样。因此,越是艰难的劳动,越是得热烈地庆祝啊。”

  这些文字能让很多都市人从现实压力中短暂地逃离出来,又能在不经意间获得积极面对困难的智慧,令人欢乐,又蕴含“正能量”,难怪那么多人爱上李娟的文字。

  也就是说,李娟在写作中部分疗愈了自己的心理创伤,她的作品也给读者们带来了疗愈。她通过写作获得了大量粉丝的喜爱,以及可观的收入,这又进一步疗愈了李娟,形成了良性循环。

  董宇辉直播带货的时候,经常吟诗作赋、分享生活感悟。与其说他在卖东西,还不如说他是在跟网友免费讲课、畅谈人生。很多人看他的直播并不是为了买东西,而是因为对董宇辉讲的话有共鸣,想听他分享知识和人生感想,得到精神慰藉。

  董宇辉、李娟都给大众提供了情绪价值,他们的励志故事给很多人带来了信心与鼓舞。

  不过,希望网友们要理性地认识到,上面两人的成功背后有非常特殊的成长经历,又有非常复杂的因素,这是难以复制的。

  有些因为各种原因而被迫辍学的青少年,看到李娟的成名经历后,可能会受到鼓舞,重拾对未来的信心,这确实是好事。可是,不同个体所面临的困难、时代背景、实际情况都有所不同,我们不能照搬李娟的成名经历,更不能盲目鲁莽地放弃学业。

  比如,有很多青少年因为罹患抑郁症、双相障碍等精神心理障碍而被迫休学,深受病情折磨。别说发挥才华、追逐梦想了,他们就连正常出门社交、买东西都感到困难,社会功能严重受损。

  对于这部分学生患者来说,最好的办法是赶紧找到适合自己和自身家庭的康复路线图,真正地缓解病情和学习障碍,尽快恢复心身健康,然后回到学习和成长的正轨中,让自己的人生拥有更多的选择。

  李娟已经45岁了,她选择了不婚不育,也不用“上班”。这是不少年轻人的理想生活方式。网友说:李娟活出了岁月静好。

  如今社会上的婚姻观比以前开放得多,人生有很多种活法。只要自己觉得开心,甚至活出自身的价值,又不伤害或妨碍到别人,无论是否结婚、生子,都是每个人的选择和权利。

  所以,对于李娟的选择,我们都应该表示尊重。只不过,希望网友们能够理性地认识到,李娟之所以选择不婚不育,与其原生家庭带来的负面影响有关。而这些负面影响有可能带来一些精神心理隐患。

  在李娟很小的时候,她的父母就离异了,两人在李娟面前肯定发生过不少争吵。后来,她母亲再婚,李娟有了一个继父。可她的继父酗酒家暴,经常辱骂李娟和她母亲。后来母亲无法忍受,再次离婚,之后再也没有结婚。

  也就是说,在李娟的成长过程中,“父亲”这个角色几乎是完全缺位的,无论是生父还是继父,都没给她带来过安全感和父爱。母亲两段婚姻都以剧烈的矛盾告终,也令李娟对婚姻的感受是非常负性的,甚至可能是恐惧、排斥的。

  而且,网上有信息说,李娟对外婆的感情特别深。李娟的外婆有过10个孩子,在婚姻和照顾儿女的过程中受尽了劳累。她疼爱外孙女,不希望她受自己受过的苦。她对李娟说,“娟啊,其实你不结婚也是可以的,不生孩子也是可以的,你不要再受那些罪了,你妈妈不晓得这些,我晓得的。”

  李娟从小目睹自己父母婚姻的不幸,又听到外婆这么说,她长大以后自然不想结婚生子了。

  在临床精准化心理干预中发现,很多从小目睹父母不和,遭受过原生家庭中(尤其是来自于父亲的)叠加性心理创伤的女性,她们有的像李娟那样选择了不婚不育,对组建家庭敬而远之;有的则非常渴望得到异性的关爱,进而出现了“恋爱脑”,在恋爱和婚姻中非常不理性,最后备受伤害。

  比如一代天后李玟,她是“遗腹女”,打出生起就缺乏父爱。她的母亲也没有意识引导她在恋情中保持理性。李玟出现了“重度恋爱脑”,不懂得识别并远离“渣男”。

  她嫁给了乐裕民(Bruce),原以为能收获美满的婚姻,没想到丈夫多次出轨,而李玟多次选择了原谅,即使最后分居了都没有及时止损,彻底与“渣男”断绝关系。李玟在感情中遭受了大量的叠加性心理创伤,这是她罹患抑郁症、自杀身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从这个角度来看,与其被“渣男”伤害得遍体鳞伤,还不如做一名“不婚不育主义者”,尽情享受独身的生活,发挥自己的才华,创造社会价值。

  就李娟的个人情况来说,她选择不婚不育,这反而是一种自我保护,让她远离了感情生活带来的伤害。否则,因为她从小遭受过的叠加性心理创伤,她很容易在恋爱中表现出敏感多疑的性格,跟恋人频繁发生争执,甚至可能会像李玟一样遇到“渣男”。

  不过,虽然我们能够理解并尊重李娟的选择,但从客观上来讲,我们不建议网友们盲目地模仿她、也选择不婚不育。

  我们上面分析了,如果一个人对婚姻无感,甚至觉得排斥、恐惧,这是因为在成长经历中遭受过这方面的叠加性心理创伤,所以不敢触碰。就像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怕蛇”是一种被迫的选择,而不是主动而理性的选择。

  如果这背后的叠加性心理创伤得不到修复,个体有可能会陷入一种困境——内心其实很孤独、很缺乏安全感,很渴望有个稳定的伴侣,但又害怕建立恋爱关系和婚姻,担心遭受伤害。

  这样的所谓“不婚不育”其实是拧巴的,有可能会让人持续地纠结、痛苦,进而出现精神心理问题,而不是感受到真正的自由和快乐。

  所以,如果网友发现自己排斥婚姻,最好先加强自我觉察,思考自己是不是遭受过这方面的叠加性心理创伤,以及是否受到过“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这类言论的误导。

  要是发现有叠加性心理创伤,我们要尽可能地修复,恢复更多的理性。这时候,我们再认真地思考自己想要或需要什么生活,是否步入婚姻,这才是真正自由意志下的理性选择。

  现在的李娟名气特别大,她的文字给人带来了治愈的感觉。应该说,她的叠加性心理创伤已经得到较大程度的修复。

  可是,我看了她的部分成长经历、以及她在电视节目或采访中所说的话以后,我觉得她还有一些不理性的认知。她的精神心理状态中可能仍有一些隐患。

  比如,李娟在网上流传最广的一句话是,“当我最需要爱的时候,我从来不曾被深深爱过,后来我无论得到多少爱,我都不以为然”。

  李娟没有详细解释这里的“不以为然”是什么意思,网上也缺乏深入的解读。有的网友认为,李娟是指自己小时候得不到家人的爱,所以长大后即使得到了别人的爱,她也不会因此而投入、付出,更不用说步入婚姻了。

  李娟这句话让我想起了网络上流传的另一句话:”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如果人们有一个坎坷的童年,经历了很多不幸,这真的会对他们一辈子都带来负面影响吗?

  在临床精准化心理干预中,精神心理患者从小遭受的叠加性心理创伤可以得到精准化、高效化的修复,认知层次会明显提升。他们会更加理性、积极地看待过去的不幸经历,性格变得更加睿智、有智慧,逆商也会更强。

  他们不但更有可能创造更大的人生价值,也能真诚而正确地爱别人、接受别人的爱。如果他们愿意的话,也能理性地选择合适的伴侣组建家庭,并有意识地将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拦腰截断,懂得更好地教育自己的下一代,给予孩子足够的爱和心理滋养。

  同样,李娟没有深入解释这句话,网友们只能猜测。她的意思有可能是,她可以通过调整心态和情绪,从而让自己感到快乐;但她出于智商,又看到了事物中负性的一面,所以又感到悲观。

  可是,如果她常常出现悲观的想法和情绪的话,这并不是出于智商,更不是所谓的“看破了事物的本质”“看破红尘”,而是因为她遭受过大量的叠加性心理创伤,而且还没有得到很好的修复。

  这导致她的内心深处仍然是痛苦、压抑的,有很多不良的认知,容易在无意中从负面角度去理解身边的人和事、以及一些社会现象。也就是说,她仍有一定的偏执型人格异常,比较敏感多疑。这跟智商没有关系,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受到了后天叠加性心理创伤的影响。

  李娟还有一个观点有很大局限性:她说自己可能是天生的讨好型人格,写作的时候无法尽情地表达自我,而是每写一句话就会想别人会不会喜欢。

  她甚至非常坦诚地说:“所以我为什么很多时候很讨厌我自己,很讨厌《我的阿勒泰》和《阿勒泰的角落》这样的书,就是因为写得太太讨巧了……我精确地去衡量了别人的情感,去把握了别人的那种这种态度,这是一种算计式的写作”。

  如果李娟说的是真的话,她确实有一定的讨好型人格,而且难能可贵的是,她有自我觉察。但是,讨好型人格不是天生的,这也是后天心理社会因素导致的。

  李娟是跟随外婆捡破烂长大的,她缺乏父母陪伴,在学校里被人欺负,频繁被老师批评,成绩不好,长相也一般。在她成名之前,她很可能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自卑到了极点。

  有这种后天经历的人,害怕得不到别人的认可和喜爱、极力讨好别人,这种情况非常常见。哪怕这部分人在某个领域取得了一定成就,成名了、荣誉加身了,他们还是会非常在意外界的评价和目光,患得患失。

  李娟就是这样,她出身贫寒、学历也低,但因写作成名。所以她特别看重自己的文字能不能得到读者的喜爱。她在文字中表达的情感是真实的,但这种讨好的心理迫使她反复思量,要用读者最喜欢的方式呈现出来。

  生活中,其实很多人对自己的精神心理问题缺乏觉察,以为是天生的,或者不知道是怎么来的。其实,这往往源于内隐记忆层面的叠加性心理创伤。

  比如有一名抑郁症患者乐菱,她有个奇怪症状,几乎每天一到黄昏,她会突然感到很压抑,如果看到晚霞的话,还会忍不住流泪。她也不知道为什么。

  在临床精准化心理干预中,进入乐菱的内隐记忆层面后发现,她从小到大多次在黄昏时遭受过叠加性心理创伤事件。这导致她一看到黄昏情景,心理创伤马上被激活,出现强烈的负性情绪。但是她早就忘记那些心理创伤事件了。

  至少从目前的公开信息来看,李娟是相对比较理性的人。虽然她遭受过不少的叠加性心理创伤,一路走来特别不容易,但她的文字总是传达乐观豁达的精神,展示人性中美好和生命力。整体来说,她的文学作品对于社会大众是有益的。

  比如日本作家太宰治,他的作品《人间失格》非常有名,尤其是在青少年、学生群体中十分流行。他的文字风格阴郁,透露出悲观、偏执的观点,这很容易误导心智未成熟的读者,也容易激活了精神心理障碍患者的心理创伤,恶化病情。

  还有,有些精神分析师的著作容易恶化亲子关系,也容易导致精神心理患者的情绪波动更加大。比如精神分析师武志红的著作《为何家会伤人》,过度抨击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却无法给出高效的解决办法,更无法修复亲子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这对于社会来说是弊大于利的。

  不过,由于李娟可能仍有一定的精神心理隐患,虽然她接受采访时显得很豁达乐观,网友们也亲切地喊她“娟姨”,但我们也有理由担心:

  李娟的积极、豁达会不会有“伪装”的成分?她会不会刻意隐藏自己的真实感受,把压抑、痛苦藏了起来,只向大众展现好的一面?如果有的话,她有可能出现了“微笑型抑郁症”的心理特征。

  无论李娟真实的精神心理状态如何,我们都希望她能够进一步提高自我觉察的能力,不要过度掩饰自己的感受,以免增大自己的心理压力,导致悲剧的发生;并且能变得更加理性,得出更深刻、更有意义的人生感悟,写下更有社会价值的文学作品!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