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写作愈发强调求真与创新素养,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需求和文化环境。非虚构写作理念注重真实性与文学性的兼顾,即求真与文学叙事、主观真实与客观真实的创造性结合。创意写作则是以文字表达为形式的创意活动,强调“人人皆可创作”,具有跨界性。因此,将“非虚构”作为一种方法,把非虚构写作理念应用到创意写作中,分析非虚构写作理念对创意写作的跨学科驱动与跨学科实验,提出非虚构写作理念在创意写作教学中的实施策略,并以此为创意写作中国化、本土化发展提供新的视角。
在新文科背景下,写作教学正经历着一场提高素养和创新表达能力的变革。与此同时,互联网时代为创意写作和非虚构创作提供了广阔的展示平台和新的交流方式,也对写作内容的真实性和深度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写作教学目前存在教师写作教学模式固化、师生缺乏真实写作情境、写作教学评价方式单一等问题。因此,以“非虚构”作为方法,探讨非虚构写作在创意写作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影响当前的写作实践。
从课程微观视角观察非虚构写作理念在创意写作中的应用,可以发现非虚构写作理念为创意写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创意写作教学提倡创作活动不受个体差异限制,理论视野下任何个体均具备创造性产出的潜能,认为每个人的创作灵感主要源自对生活的感知。这与非虚构写作理念强调的真实性和基于现实生活的创作理念不谋而合。非虚构写作鼓励作者从个人经验和视角出发,创作真实的社会片段书写。它体现了一种写作的趋势,同时赋予普通人写作和表达的权利,朝着大众化方向发展,这种写作方式使得不同阶层和文化背景的个体都能通过自己的独特视角分享观察和思考。例如,那些客观世界中所产生的流行语句,就是写作大众化通过互联网得以确立的表征。此外,非虚构写作理念强调文章的实践性与审美性,这也与创意写作课程设置的要求相契合。
非虚构写作理念鼓励作者塑造真实的人格和培养求真意识,强调写作中的反思和实践精神。倡导作者用文字记录真实社会生活反映社会现象,以提升社会责任感,通过深入生活和参与实践,创作者的审美价值和人格独立得以实现。非虚构写作理念的特点不仅表现为内容与情感的真实性,还表现为“创作主体的现场性”“田野调查”“叙述主体的声音”等,即要求写作者不仅要切身参与社会生活,还要采用田野调查的方式来叙述主体的声音。强调创作者走进生活,从生活中吸取创作素材,在创作过程中注重“我”的内心真实活动。例如,中国作家梁鸿“梁庄系列”创作时,不仅进行了数月的深入采访和调查,更是真正地融入了家乡的生活。对于任何创作者来说,亲身体验和感受真实生活是至关重要的。田野调查法鼓励作者进行参与式观察和在场式研究,这种沉浸式的方法使作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生活,加强与调查内容的联系,培养创作能力。
非虚构写作理念以其跨文体、跨媒介和跨学科的特性,为文学创作和教育实践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方法。从《人民文学》等刊物发表的作品中,可以看到非虚构写作如何通过小说、田野调查、口述实录、散文、传记以及诗歌在内的多种文体,展现其多样性和包容性。这种写作形式强调了真实性与创造性的平衡,试图在文学与现实之间寻找一个支点,既保持事实的客观性,又赋予作品以文学的深度和魅力。非虚构写作的实践不仅要求作者深入挖掘和忠实呈现事实,而且鼓励他们以创造性的叙述手法将这些事实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故事。这一点与创意写作中的准确表达、清晰逻辑和丰富细节的要求不谋而合。在教育领域,非虚构写作的理念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描述能力和论证能力,从而提升他们在写作中的表达水平和整体写作能力。此外,将非虚构写作理念融入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如何构建有说服力的论点,捕捉生活中的细节,以及运用恰当的语言和修辞手法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通过分析和模仿优秀的非虚构作品,学生能够获得宝贵的写作技巧和灵感。
非虚构写作理念对其他文体日益产生积极的渗透和影响,其跨出“舒适圈”的特点彰显了它独特的跨界意识,呈现“跨学科”融合的研究特征,这与目前创意写作所发展的跨学科趋势相契合。非虚构写作理念提倡存在跨界性,在叙事、主题意蕴及文体上呈现出跨学科的特征。如在叙事上,非虚构小说的核心在于记录和呈现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事件及其背后的社会文化背景,这一过程需要作者具备跨学科的知识结构。作者通过对现实世界的深入观察和细腻描绘,揭示社会现象的复杂性和多维度,这不仅要求对人文学科有深刻的理解,还涉及社会科学领域的专业知识。在主题意蕴上,即便是专注于个体经历和情感体验的非虚构作品,为了真实地反映个体在特定社会环境中的生活状态,作者也需要对相关领域的知识有所涉猎和掌握。在文体上呈现出跨界文体的特点。通过这种跨学科的知识融合,非虚构小说能够为读者提供更为丰富、立体和真实的阅读体验,同时也推动了文学创作在反映现实、传递知识方面的深度和广度。
非虚构写作理念正逐渐拓宽创意写作的边界,并促进其生态空间的发展。通过整合非虚构写作理念所倡导的思想,创意写作的实践与研究得以跨越传统界限,向多学科领域拓展。这种跨界的融合策略不仅为创意写作的内容与形式注入了新的活力,而且引入了创新的理论视角与创作技术。举例而言,在创意写作课程中,非虚构写作与科技领域的结合开辟了数字化创作和人工智能创意写作等新兴路径;与艺术领域的融合催生了视觉叙事和表演写作等新颖表现形式;而社会学与心理学的结合则加深了作品对社会实践和人物心理的细腻描绘,这与非虚构写作取材强调真实性但不局限于物理空间本身,试图呈现真实里更细微、更深远的特点相契合,两者的结合促使其更具可读性。创意写作的数字转向,人工智能写作作为数字化时代创意写作的新形态,既是数字化技术飞速发展在写作领域的必然表现,也是创意化时代人们对美好生活需求巨大驱动力的结果,同时也代表了科技生产力和文艺生产力融会贯通的重要时代标志。数字化媒介融合创意写作,融合多种写作媒介,促进创意写作纵深发展。跨文体边界的非虚构创意写作,扩展了其发展的生态空间。
文化产业时代的到来也使得创意写作跨学科发展成为一种趋势,在2011 年,葛红兵和许道军提出中国进入了文化产业时代。非虚构文化产业逐渐兴起是文化产业兴起、蓬勃发展的结果,其兴起为创意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广阔的市场。在这一背景下,作家和创作者能够深入挖掘社会现象、历史事件、个人经历等真实素材,通过创意写作的方式将其转化为具有深度和广度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不仅能够满足读者对知识和信息的渴望,还能激发公众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和讨论,从而产生更广泛的社会影响。非虚构文化产业的繁荣也为创意写作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机遇。各类非虚构写作比赛、工作坊、讲座和培训项目的举办,为各类创作者提供了展示才华和提升技能的机会。同时,非虚构写作也日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许多高等教育机构开设了相关专业和课程并与文化产业相联系。香港一些大学的创意写作专业也积极与剧本、影视等文化产业结合发展,文化产业引领创意写作跨学科发展。
“非虚构”作为创意写作的一种理论资源与方法,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和方法论,用以探索和表达现实世界。它不仅是一种写作风格或体裁,更是一种文化和学术思潮,在文体上呈现出显著的个人化趋势,作者的个人经历、观点和情感在作品中占据了重要位置。这种个人化的表达方式,使得非虚构文学作品不仅是对现实的记录,更是作者内心世界的反映和探索。在叙事手法上,非虚构展现了一种“跨界”的特点,即它不再局限于传统非虚构写作的严格界限,而是在虚构与非虚构之间游走,创造出一种“中间性”的存在样态。这种写作方式模糊了小说等虚构文学与历史、纪实等非虚构文学之间的界限,使作品既具有文学性的审美特质,又遵循着对真实事件和人物的忠实呈现。它既继承了传统非虚构写作的真实性品格,又通过个人化的表达和跨学科的融合,拓展了文学的边界,为读者提供了更为丰富和多元的阅读体验。“非虚构”的跨学科特性使其在文学创作中独树一帜,它既具备文学性,又遵循真实性原则。
非虚构写作理念下的创意写作本土实践,是一种结合了真实性与创造性的写作方式。它在中国的土壤上展现出独特的风貌。2020 年,香港都会大学进一步拓展教育边界,首度开设香港地区专注于汉语创意写作的“创意写作文学硕士”课程,此教育模式旨在超越传统写作教学,通过综合性课程设置,培养学生的跨界知识和创新能力,为创意写作领域培育适应未来文化创新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创意艺术学系与校内的田家炳中华文化中心紧密合作,将中华文化元素融入创意写作与艺术结合的创作中,收获了多项成功案例。从20 世纪80 年代,大陆学者开始尝试构建“创意写作学”的知识体系,开启了具有本土特色的写作探索之路。近年来复旦大学开设了相关的课程,武汉大学也于2022年申请并获批建设文科实验室——人工智能写作教学与创研实验室,开启了新的教学与实践文科实验室由沉浸式文学阅读欣赏系统、文学写作工坊训练和评价系统、跨学科人工智能协同创新实践训练系统三个部分组成。创意写作班也相继在各个大学开设,同时结合大学的特色开设课程,可以发现开设的课程理论里存在非虚构写作的方式。
非虚构创意写作是一种结合了严谨事实与创意表达的写作方式,它要求作者在保持事实真实性的基础上,运用文学手法和创意思维,使内容更具吸引力、可读性。结合地域特色进行非虚构创意写作,一般结合某地进行的非虚构写作创作思路是,“访谈—倾听—记录—完善”与“体验—记录—完善”两种思路。访谈是获取第一手资料的重要手段,作者通过与当地居民的深入交谈,了解他们的生活状态、思想观念和情感体验。倾听则是一种更为主动的信息接收方式,作者不仅要听,还要理解、感受和思考,从而更深入地把握地域文化和社会现象。记录是对访谈和倾听内容、体验过程的整理和保存,要求作者准确、全面地反映事实,同时也要注意捕捉细节和特点。完善则是在记录的基础上,对作品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和提升,通过进一步的分析、比较和反思,使作品更加丰富、深刻和完整。体验是指作者亲身进入当地的生活环境,参与到当地人的日常活动中,从而获得更直观、更深刻地感受和认识。通过这两种创作思路,非虚构创意写作能够深入挖掘和展现特定地域的独特性,同时也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这种写作方式不仅记录了历史和社会的变迁,也反映了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追求。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思想破冰,行动才能突破重围,写作理念的认知一定程度上影响创作者的写作观念与写作行为的转变。所以创意写作教学不应该只是教授学生学习写作理论知识、积累写作素材以及不断地写作训练,还应该让学生了解各种写作理念,使其对写作有更全面的认识。因此,思变求变,用非虚构写作理念转变创意写作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写作理念,为创意写作奠定基础。
创意写作提倡多想多写,强调通过丰富的生活体验塑造情感和价值观念,鼓励创作者将写作与生活紧密结合,并表达真挚的情感。非虚构写作理念强调内容的客观真实性与情感的主观真实,要求创作者深入社会生活,真实记录并传达具有深刻意义的情感。进一步推动学生的创意写作实践,必然要深化非虚构写作理念在创意写作中的应用。转变写作教学理论模式,把“非虚构写作”理念融入教学中。同时,教师传授这一理念的过程,也是审视自身的教学理念、进行反思和更新的过程,利于创意写作教学的深化与发展。
教育理念的转变并非毫无逻辑、一蹴而就。新旧模式的更迭带来了写作教学观的改变。我国写作教学理论建立在最初的“文本中心写作”观念之上,以文本为中心的写作教学理论深受20世纪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该观念将写作视为语言的积累,重视语言形式描写、语言的精确化。在这一观念引导下,国内写作教学常采用语言学和文章学知识来教授学生写作。然而,这种以结果为导向的写作模式,忽视了写作的动机和情感表达,难以适应新时代的教学需求。
写作是一种需要强烈内在动机和情感投入的复杂技能。而“文本中心写作”倾向于指令式写作,过分关注作品是否符合既定标准,反映出机械化思维。这种结果导向的写作方式难以适应新时代写作教学的需求。与此相对,非虚构写作理念追求真实与自由,注重情感表达。因此,在创意写作中融入非虚构写作理念,从观察、体验、怡情、集材到语言,构建一个全面的真实化、情感化、实践化的写作,有助于培养创作者对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情感表达能力,从而推动写作教学与时俱进,满足新时代的教育理念。
观察是写作的基石,它为创作提供了原始素材和灵感。非虚构写作理念的核心在于追求客观与主观真实性,这不仅体现在写作行为上,也体现在内容与情感的真实性上。写作者深入生活,积累经验,并通过反复思考,将这些经验转化为具有深度的文学作品。体验则是将观察转化为内在情感的过程,它使写作者能够将个人的生活感知转化为真挚的情感表达。
怡情便指陶冶情操,丰富情感,非虚构写作理念强调语言富有表现力且情感充沛。诗者,根情,苗言,写作情感真挚是根本,因此,其创作不应该是语言的堆砌,而是要充分借助文字传达情感。客观真实的写作材料是真实写作的灵魂血肉,也是文章的第一要素。非虚构写作理念追求写作材料的客观真实性,观照社会现实,大胆揭示社会矛盾并思考社会问题,能够通过作品引发读者与社会思考,是充满人文关怀的艺术作品。语言是描述情感与事件的交际工具,是写作者与现实生活沟通的表达符号。非虚构写作语言要做到简洁而意思明达,不可全篇辞藻堆砌,即“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写作语言的简练也是非虚构写作的基本要求。
非虚构写作理念追求真实性,这种真实性不仅体现在主观感受的真实表达,更要求作者深入实践,体验生活,从而丰富其写作素材。这一理念与创意写作对学生的要求不谋而合,即在写作过程中应注重内容的客观真实性,真实地反映个人感受,并鼓励学生积极融入生活,感知并记录其真实面貌。因此,创设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写作情境至关重要。这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写作潜能,还能有效提升他们的写作技巧。创作者始终处于生活的洪流之中,其日常所接触的各种活动均蕴含着丰富的写作素材。因此,对生活中的信息进行有效的激发与转化,是创作出有深度的写作内容的关键。
在写作前,不仅要深入体验真实的生活场景,更需对这些生活经验进行深度加工。非虚构写作理念指导写作者将生活实践与个人经验相结合,不断加工与重组,从而创作出充满真情实感、富有生命力的作品。《人民文学》所提出的非虚构写作计划,正是对这一理念的积极响应,它呼吁作家走出书斋,深入民众生活,从中汲取灵感与力量,同时强调作者的行动力和现场感,鼓励深入社会现实,对特定现象和事件进行细致的观察与体验。非虚构写作理念同样鼓励写作者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强调通过实践来发现生活的真实,倡导行动、在场与发现,这被认为是文学写作的真正意义所在。此外,它还鼓励学生通过写作去实践、交流、体验生活,表达自我,并勇于尝试新事物,以此来丰富其生活与写作经验。
在写作过程中,非虚构写作理念还主张写作者应追随个人兴趣与关注点,不受题材限制。《写作法宝:非虚构写作指南》中的观点进一步强调了这一点,即遵循个人所爱是写好作品、吸引读者的关键。这表明非虚构写作不仅不限制题材选择,还强调了读者意识的重要性,即在创作过程中要关注读者的心理和兴趣点。这种理念与创意写作的倡导相辅相成,使得学生的作品可以服务于更广泛的读者群体。因此,创设任务情境,培养写作者的读者意识,将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写作的意义,并提升写作水平。非虚构写作理念的应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将真实情景中的素材与写作技能相结合的桥梁,利于学生,提高写作水平。
写作不是华丽的文字,而是真实有温度的句子。在创作中语言的组织和结构的严谨性固然重要,但更关键的是利用语言文字来传达自己真实的情感体验,即文学与求真兼顾,诠释文字与写作的力量。然而,从实践情况来看,文学与求真出现了偏差,两者的平衡出现了问题,忽视了求真维度的主观情感的真实性,这本应成为评价的重要标准。
非虚构写作理念强调,在叙事时,作者不仅要表达自己的认知和观点,更应追求“理真”,即作品应充满感染力,追求真实性兼顾文学性。洪治纲曾指出非虚构写作的一个显著特点,即作家与叙述事件的主人公之间会形成情感共鸣。这意味着作品不仅要达成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共鸣,还要传达出作品的内在真实情感和现实生活中的客观真实。一篇能够触动读者灵魂的作品,往往源于作者细腻而真挚的笔触,描绘出生活中的美好瞬间。
一篇优秀的文章之所以感情真挚而真实,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其丰富的细节描写和深刻的情感抒发。走进真实生活、记录真实生活、揭示现实生活的问题、表达真实的看法、袒露真实的情感,这些都是非虚构写作所倡导的。因此,借助非虚构写作理念,建立多元评价体系,不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和体验真实生活,也有助于写出真实化、生活化的作品,还可以让创作者更深入地了解自己与所处环境,用笔墨记录下内心所思所感,以非虚构的方式将自己的生活经历与生命体验表现出来。
在原有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多维评价,将非虚构写作理念所倡导的求真与文学性兼顾的特点作为评价的视角之一,并结合认知评价理论进行评价,促进创意写作的发展。评价的最终目的不是证明,而是改进。在评价过程中,不仅关注所写文字是否存在真实有温度的情感,也要关注创作者本人的情感,给予积极正面的反馈,并对写作者文中的情感表达给予肯定和细致的评价与引导。作文评语也应充满真情实感,避免空洞无物,应将其视为与学生进行真实情感交流的桥梁。
当学生得到积极的情感反馈时,写作信心会得到增强,会更愿意抒发自己的真实情感,从而提升写作的勇气。因此,在进行作文评价时,要重视与学生的沟通,关注他们的真实情感,鼓励他们在写作中发现生活、真实表达生活、表达真实情感。让学生创作出既充满情感又具有文学性的作品。具有真情实感的作品,并不过分强调学生写作技巧的高超,而是更重视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能否积极观察和思考生活,利用现实生活的素材进行创作。最终,学生的作品应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实现艺术性的创作,从而创作出真正优秀的文章。
目前,创意写作中应用非虚构写作理念创作作品的主力主要是作家和文学家。其对于大学生写作而言则不具有普遍性。本文重新审视非虚构写作,将“非虚构”作为方法,同时将非虚构写作理念与创意写作二者结合,深入分析非虚构写作理念在创意写作教学中的应用及其对教育实践的积极影响,发现非虚构写作理念所强调的真实性、实践性和文学性与创意写作教学中的“人人皆可创作”理念相契合,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新的写作视角和表达方式。通过非虚构写作理念的实践,学生能够深入生活,体验真实,从而提升其写作的深度和感染力。非虚构写作理念逐渐拓宽创意写作的边界、促进其生态空间的拓展。通过整合非虚构写作技巧,创意写作的实践与研究得以跨越传统界限,向多学科领域发展。
原标题:《《写作》新刊︱宋学清、郭茜跃:作为方法的“非虚构”:非虚构写作理念在创意写作中的应用》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和记app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