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星期发了一张图,说了近几年涨幅最大的是食品饮料,本来是想提醒大家注意食品饮料现在的风险,结果人家不信啊!给我陈述了一堆食品饮料如何如何好,还会继续怎么涨
食品饮料怎么好我当然是知道的,无非就是稳定,赚到的都是实打实的钱,还有受益于通胀,没错吧?这些大家都知道。
可能有人不知道卡夫亨氏是何方神圣,奥利奥、趣多多、太平苏打、麦斯威尔,还有广东这边很出名的味事达酱油、还有麦当劳肯德基都用的亨氏番茄酱等等,是全世界范围内的巨无霸,结果居然输给了海天...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中国神(酱)油?
这让我想起当年的中国中车,在营收相和记官网差巨大的情况下,市值居然和波音相差无几,那现在海天又能坚持多久呢?拭目以待。
大家可能会觉得民工怎么这么在乎食品饮料的涨跌?我自己手里有茅台,按说是食品饮料上涨的受益者,但最近对食品饮料的看好言论甚嚣尘上,让我不得不出来给大家波点冷水。
万事万物都有周期,涨多了会跌,跌多了会涨,即使是号称股王的茅台,也曾经有一年跌去40%和一年跌去70%的时候。但每次上涨下跌的时候,大家会从开始的不理解,到后面的认同,再到最后深信不疑,认为这个趋势会一直延续下去。
所以上涨的时候,看多的逻辑会慢慢展现出来,下跌的时候,看空的逻辑会慢慢展现出来。而到上涨或者下跌的末尾,甚至市场还会在原来的逻辑上加戏,把看多的逻辑和看空的逻辑更加强化。典型如当年创业板的市梦率,17年白马股的“价值投资”,18年末暴跌的时候流传的各种看空中国的言论,都是在上涨或者下跌趋势下对逻辑的自我强化。
而要在这种情况下赚钱,就要么在上涨初期,敏锐地发现持续性很久的大逻辑。要么在下跌末期,算出利空已经释放完毕。而这两者无一例外都是在低位,而只有在低位的时候上够足够的仓位,才有可能赚得到大钱。如果等到逻辑充分演绎之后再行买入,那时候买的并非逻辑,而是趋势,逻辑只是自我安慰的噱头罢了。
就像我当初买万华的时候,自以为逻辑十分充分,那些逻辑有错吗?没有。但是价格已经体现了所有的看好逻辑,我买的其实只是趋势而已,所以才会受到惨痛的教训。还好买的是绩优股,有业绩支撑,如果买的是垃圾股的话现在估计都凉了。
那如何才能在上涨初期就发现大逻辑,或者在下跌末期算出利空已经释放完毕呢?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周期有很深的理解。
最近最最典型的周期股莫过于猪周期,最近大家都在盯紧猪肉价格,盯紧各大企业的出栏量,紧张兮兮地算未来养猪企业有多少利润。但有几位我很敬仰的投资高手,他们早在一年多前就已经大手笔买入,当时可没有非洲猪瘟这个变量,那他们是怎么敢在那个时间大手笔买入,而且在后面大跌的时候还面不改色的持有,到现在迎来收获的季节的呢?支撑他们的核心逻辑就是:周期。
近20年来猪每四年就是一个周期,到18年刚好是处于周期低谷时期,那个时候猪企是最惨的时候,但猪价下跌这个利空已经释放完毕,也没有其他的利空,所以在当时买入可以说是只有向上的空间,没有向下的空间。而非洲猪瘟对猪周期来说,只是加速了猪周期的向上而已,大方向并没有改变,对他们而言只是一个意外之喜而已。
而我是等到年初的时候,才意识到猪周期的确定性的,不过还好也不算太晚,到现在收益也不算差,现在有足够的利润垫看戏。至于现在才买入猪周期的,恕我直言,买趋势的居多。
而在这个位置需要考虑的东西就比较多了:猪价自然还是会上涨的,但能不能达到大家的预期?疫苗的进度到什么程度了?猪企的出栏量会不会不及预期?等等这一些都要考虑进去。这就是“低位定性,高位定量”,在低位买入只需要考虑方向就行,而在高位还敢买入的则需要把账算清楚,否则就是给人接盘。
好了,不谈已经成为过去式的东西了,在这里谈太多猪周期会让人以为我要找人接盘我那几百股呢。当我们用周期的眼光去看问题的时候,就会发现很多之前没发现的东西。
比如中国巨石这个我们的老朋友,看到一季报利润负增长,毛利率大幅下降的时候,如果是之前的话第一反应肯定是:完了完了,这股票不用看了。但现在从周期的角度看呢?我们会先看看玻纤的价格处于什么位置
18年末价格出现大跌后就一直处于低位,那为什么会这样呢?18 和 19 年新增产能导致的 19 年有效产能的增加为 106 万吨,占 2018 年末全球产能805 万吨(预计)的 13.2%。
最好玩的是玻纤产能增长的主力军就是巨石自己!自己砸自己的盘,是要让别人活不下去?按照惯常思路的话就是产能扩产之后,把价格砸下去,让中小企业活不了,从而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消化自己的新增产能。
从这个思路看的话,巨石才刚走到第二步:把价格砸下去,至于中小企业还能坚持多久还是个未知数,这里是不是底部还不清楚,所以还不用急着进入,但关注起来是完全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