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这一划时代的纲领性文件,是举旗定向的宣言书,也是攻坚克难的路线图。
研读《决定》,感受到了满满的“撸起袖子加油干”的紧迫感。党的二十大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了战略部署。要把这些战略部署落到实处,把中国式现代化蓝图变为现实,根本在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完善各方面体制机制,扫除各种障碍,源源不断为中国式现代化激发活力、增添动力。《决定》旨在把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战略部署转化为具体的落实措施,为此总共提出了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于是我们看到,“推进”成为《决定》中的高频词,在两万多字的文本中出现100多次。例如,“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示范”“推进公共文化设施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置改革”……中国式现代化的整体发展,离不开一个个具体领域深化改革的推进。
具体到新闻传播领域,《决定》提到的最重要的“推进”有三项。其一是第38条:“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其二是第40条:“整合网络内容建设和管理职能,推进新闻宣传和网络舆论一体化管理”;其三是第41条:“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推进国际传播格局重构”。这三个“推进”相互关联、互为因果,是我国媒体和新闻传播改革发展面临的十分紧迫的现实问题。
聚焦到媒体领域,“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也就意味着主流媒体要进一步深化改革,从单一走向整体,从局部改革走向系统集成式改革,追求的是“系统性变革”。
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基础是进一步深化媒体融合。2013年,习作出“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重要指示。十余年来,中国媒体融合在体制机制、内容生产分发、技术应用、人才队伍建设上进行了很多探索,取得了重大进展。当前,媒体融合已进入深水区,依靠过去单项突破或局部突进的方式已难以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统筹”“联动”“集成”是媒体进一步深度融合的关键。
其中,制度机制建设是推进主流媒体产生系统性变革的重要着力点。习指出:“改革更多面对的是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对改革顶层设计的要求更高,对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求更强,相应地建章立制、构建体系的任务更重。”对主流媒体而言,在深度融合过程中都面临着体制机制与发展状况不协调、不平衡的问题,由此导致了队伍不稳、人才流失,造成了主流媒体有名无实的尴尬局面。对此,近年来各地在媒体融合改革的过程中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总结而言,一是加强信息和服务的供给侧改革,通过理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创新,提高新闻宣传和媒体服务质量和水平,以此增强对民众的吸引力、感染力。二是通过综合调配数据资源,链接大众参与到传播活动中,对社会资源进行组织和分配,从而引领价值导向。三是通过组织结构、人事财务管理改革,加强人才建设,以更大的力度、更有效的举措推进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但是,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工作的机制和评价体系尚未建立起来,这是下一步媒体领域深化改革的主攻方向。
从全球范围来看,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在新闻采编、内容审核、媒介发布等诸多场景中开始应用,互联网时代正在向智媒时代过渡。这给新闻宣传的实操和网络舆论的管控提出了新的更大的挑战。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为此,《决定》明确提出了“整合网络内容建设和管理职能,推进新闻宣传和网络舆论一体化管理”的改革措施。
推进“一体化管理”是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系统观在新闻舆论工作和网信工作中的体现。习曾多次用“同心圆”来喻指建设网络强国的发展方向:“网上网下要形成同心圆”“形成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的同心圆”……其中蕴含着对智媒时代的新闻宣传和网络舆论“一体化管理”的思路。“一体化管理”就是要一把尺子量到底。传统媒体的新闻宣传要向网络靠近,网络舆论也要实施科学化管控和引导。在这一过程中,尤其要注意两个互联互通共进的角色及其辩证关系。
一是主流媒体新闻宣传的主导角色。在我国,主流媒体承担着“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这就需要主流媒体重视新闻宣传主导角色的树立和坚守。要通过高质量新闻报道增强影响力、公信力,做好主题宣传报道。要重视关注和引导网上热点,及时澄清事实真相、真诚回应公众关切。要发挥“新闻+”“媒体+”的功能,拓展内容和服务建设的空间和领域,以扎实贴近的服务助力解决民生困难,提升民众的高品质生活,以丰富多元的精神产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是网络舆论汇聚社情民意的协助角色。众声喧哗是网络社会的常态,也是一个社会生机勃勃的表征。唱响主旋律的“唱”,指的是合唱而不应该是齐唱。合唱就必须要有不同的声部,有时还要容忍些许杂音的存在,当然跑调和怪声是不能允许的。对网络舆论的科学管理就是要杜绝怪声,减少杂音,让各声部在主流媒体的带领下各显其能、尽情发挥。习指出,“对建设性意见要及时吸纳,对困难要及时帮助,对不了解情况的要及时宣介,对模糊认识要及时廓清,对怨气怨言要及时化解,对错误看法要及时引导和纠正”,让正能量始终充盈网络空间。
在“一体化管理”中要特别关注智媒时代通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态势,重视人工智能因素为新闻宣传和网络舆论管理带来的新变量。既要发挥新技术带来的优势,创新主流意识形态内容表达机制,守好主流意识形态阵地;同时也要注意进行动态优化韧性治理,既需要提升新闻工作者的数智素养,完善新闻业的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伦理、规范,又需要打造风险应对技术体系,管控好潜在风险。
《决定》明确提出,“推进国际传播格局重构”。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正在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但我们在国际舆论场上的声音还很弱小,存在有理说不清情况。因此,推进国际传播格局的重构就是我国国际传播体系深化改革的方向。
要坚持国际传播的全局观。与主流媒体的系统性改革、新闻宣传和网络舆论的一体化管理一脉相承,国际传播格局的重构工作也是系统性重塑和整体性再造,并与主流媒体的系统性变革、新闻宣传和网络舆论一体化管理相互依存。国际传播的主体十分多元,其中包含政府、媒体、智库、企业、民众,中央和地方等多个方面。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是国际传播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在多主体立体式国际传播中,媒体是多主体发挥作用的平台、桥梁和加速器,是复合型传播的主导者;智库体现的是一种政学复合体的关系,能够更加快速有针对性地满足政策推广需求;企业作为国际传播的另一主体,具有独有的平台、品牌和个体效应;民众是国际传播泛在的主体,每一个个体都是国家形象的代言人。这些多主体在主流媒体、社交媒体、智能媒体的加持之下,都能推动国际传播格局的重构。
要把握议程设置的主动权和故事讲述的生动性。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来自外部的遏制不断升级,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因素增多的时期。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是有效应对这些风险挑战,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的重要一环。面对国际传播中的遏制和打压,我们更要主动设置议题,发出自己的声音。既要以我为主,宏观和微观结合,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又要在把握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基础上,根据国别和文化差异,做好精准传播,用好微短剧、短视频等多模态手段,生动、鲜活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
要重视人工智能带来的国际传播逻辑和实践变化。人工智能技术尤其是生成式人工智能带来国际传播底层逻辑的变化,如传播时空的即时性一体化,传播主体人机并存的复杂性,数字意识形态渗透的隐秘性,传播平台和手段的多元化等,都是影响国际传播格局重构的重要因素。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引发了一系列国际传播实践中的新变化和新问题,尤其要关注虚假信息和深度伪造现象。智媒时代,在国际传播中以对特定受众造成冲击力为目的的虚假信息生产和传播更为简便快速。这就需要我们在国际传播中讲好中国故事的同时,还要做好“信息疫情”的防控和治理;在做好认知传播的同时,还要做好认同传播。把人工智能带来的变量转换为国际传播的增量。和记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