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山东的考生们在高考第一天,用一篇作文回答这个问题。本报特邀四位青岛作家,也在第一时间作答,看他们如何“应考”,写下属于他们的答案。不仅给考生展示另一种可能,也与众多读者们寻找共鸣。
27岁时我去了《青岛晚报》做副刊编辑,当天就得到了一本《新华字典》。我心里那个踏实呀,字典里对每一个字都有解释,而且解释得简洁完整,像一个无所不知的智者。我又买了一本《新华字典》,家里再搁一本,所有的困难将被我解决。从此以后,无论是做编辑或者写作者,我将披荆斩棘,困难像敌人一个一个将被我撂倒。
书越读越多,走的地方也越来越广,我却发现,未知的东西越来越多,没走过的地方越来越多。每知道一个新领域里的新东西,那个领域整个都会成为我的新问题。我开始恐惧,为了求知,我买来越来越多的书籍,越读越知晓自己懂得越少。直到有一天我读爱因斯坦传记,里面的一句话让我震慑,既而坦然:我只知道一个事实,那就是我对这个世界一无所知!
从结绳记事到人工智能时代,人类走了数千年,自诩为动物世界的顶端。我们的常识是越来越多了,尤其是人工智能的应用,所有的问题都仿佛可以在一秒钟内给出答案。现在一个刚上学的娃娃掌握的知识,大都比古代一个状元知晓得多。但我们的幸福感似乎并不能增加,很多人因为迷惑的增多而更加痛苦。
作家刘诚龙曾说:“个人觉得,人工智能,应该是人的智力工具,不应该是人的智力本身。必须让它是人之用,不能让其发展为人被其用。可以成为人的劳力者,不能让它成为人的劳心者。”此言甚是。
作为一个互联网时代之人,我深受互联网的便捷恩惠,又深感互联网大水一样的汹涌所带来的迷惑,它像毒瘾一样让我流连于网上无所不在的信息和小视频中。这些东西更多勾引出来的是我的多巴胺,让我在舒适区中久久不愿出来。一抬头,那样多的时间和宝贵的精力,竟然浪费于这些真假不辨的营养稀少的精神食品中。
如何从互联网看似万能的功能中解脱出来,现在是我的一个大问题。这将是一次生命的突破,像蝴蝶从自己束缚中破茧而出。我要重回书本的阅读,回归到一本能量极高的书籍之中。我要知道自己真正是谁,和那个高维度的大我所链接。完成这个任务只能从经典的书籍中找到,从空旷高贵的大自然中找到。
“我对这个世界一无所知!”无论互联网时代进化到了哪一步,这,依然是我对自己惟一的认知。
高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青岛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诗人,专栏作家,出版诗集、随笔集20余部。
人工智能高速发展,已经变得无所不能,阿尔法狗打败了最优秀的棋手已经是旧闻了。近几年,人工智能正在快速占领各个领域,机器人不仅可以做饭、送餐,还能做手术、接热线、快速分拣海量的信息,是真正的博闻强记、才思敏锐。机器人做事没有失手的时候,它们不会因为家事烦心而影响工作,更不会因计较得失而发挥失常,是真正的临危不乱、处变不惊……
总而言之,不管是工作技能还是心理素质,凡是那些我们经过千锤百炼才能形成能力,对机器人来说都是“与生俱来”。不知疲倦、百战不殆的机器人使许多具体的问题可以迅速得到答案。看起来,人类所想要的幸福就在眼前了,也许再过几年,人类就将过上没有疑问的幸福生活了?
说这话你肯定难以相信,因为我们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得更焦虑、更困惑。现代社会的节奏越来越快,每个人都感觉自己像走在一台快速运转的跑步机上,稍一分神,说不定就会摔上一跤。
《笑林广记》里有一个著名的故事,说有一位医生专治罗锅(驼背),他的方法特别简单有效,就是用两块门板夹住罗锅,再让人站到门板上踩,如此刚猛的疗法,当真是什么罗锅都治好了,可是人却扛不住这份折腾,往往被活活治死。举这个极端的例子是在于说明,人生在世许多事情不能简单地求个结果,人是万物之灵,是这个世界上最复杂的生物,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的一生都在追求没有答案的事情。
真正的创造没有必然的法则,许多伟大的创造往往来自难以复制的跳跃,一个科学家在提出假说、创造理论时与艺术创作的过程有时极为相似。比如凯库勒在梦境中受到启发而提出苯环的结构说;爱因斯坦看浮云掠过时,大脑中突然冒出了相对论的思想火花。这是人类思维的奇妙之处,机器人则既不会为浮云所启发,更无须做梦,人类还无法完全解释思维的复杂性,机器人就更别提了。
幸福也没有必然的答案。人的一生什么最重要,当然是幸福,然而幸福这种东西,看不见摸不着,你不去刻意追求时,有可能为之环绕,你要努力把握时,却有可能转瞬即逝,这是一件最没有答案的事。
张彤: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青岛市文学创作研究院副院长,著有《曲终人不见》等多种著作。
互联网的普及和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把我们带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信息时代。由于获取信息异常便捷,几乎任何问题都能很快找到答案。而有了答案后,问题就不成其为问题了。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因此而减少呢?
记得小时候读《十万个为什么》,我觉得这世界问题可真多啊,而且好多问题都特别有意思。等上了初中后,以前不解的问题这时大都有了一个确凿的答案,我的问题总体上少了很多。但进入高中后,我蓦然发现问题又急剧增多了,这些问题绝不仅限于各门功课中的知识点,更多的是一些根本性的大问题。由此我想,对任何一个认真生活、独立思考的生命个体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加,他的问题都只会越来越多。
南唐后主李煜写过:“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我们每个人所面临的问题,又何尝不是像这诗句中的离恨一样,越行越远就越是繁茂。个中缘由其实不难理解:问题的产生与人类探索未知、解决困惑的本能紧密相连,即便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可以快速提供答案,但却无法代替人类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随着我们对世界、对生活的深入,新的问题定然会不断涌现。
这就是说,无论互联网工具能解决多少旧问题,都不能阻挡新问题的诞生。更何况,互联网工具本身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如信息过载、隐私泄露等问题,还有人类过度依赖技术导致思考能力被削弱的问题,等等。对这些和记app官网问题,互联网工具显然是无能为力的,只能靠我们人类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解决。
回到开头的那个问题,我的答案已昭然若揭: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只能改变解决问题的方式和速度,并不会使问题的数量减少。而人类未来的希望,其实正系于新问题的涌现上。要不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会说:“只要有问题,就有存活的希望。只要敢于正视问题,解决问题,我们就能继续前进。”那么,就让我们这一代青年直面问题,向着希望前进吧!
刘耀辉:青岛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儿童文学创作委员会主任,海读书院名誉山长。
千百年前,伟大的诗人屈原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然而,如果屈原拥有超能力,坐上时光机器,穿越到今天,那么相信他也会眼花缭乱,自愧弗如,拜倒在AI面前。但我也相信,以屈原超然的智慧,在惊叹人类文明发展如此绚烂之余,定也会重新鼓舞士气,再度重整行囊,毫不迟疑地坚守初心,追寻真理。
与屈原不同的是,我们就生活在这样的时代,文明高度发展,信息爆炸,知识浩如烟海。尤其是伴随着人工智能的出现,答案的获取变得轻而易举。打开搜索引擎,输入几个关键词,敲击回车键,我们就能获得海量的答案。让人头疼的作文、论文、方案、计划书等等,人工智能大数据也能帮助我们轻松搞定,大大降低了我们的思考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推动了社会的快速进步。可不得不让我们引起警惕的是,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人工智能的便捷与高效也将是一柄装饰精美的双刃剑,智能生活模式的大范围普及,将激发甚至助长人们思考的惰性,如不能清醒觉知,必将沦为科技的傀儡。
善于思考,发现问题,是人类有别于大自然其他生物,能够最终主宰这个星球的法宝。无论科技如何发展,我们都不能停下思考的脚步。而勤于思考的首要表现,就是要多问几个为什么。纵观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历史。牛顿对苹果坠地的思考,让他发现了万有引力;爱因斯坦对宇宙的思考,让他提出了相对论……
问题提出的背后,浸润着人类对未知的探索精神,而问题最终的答案,不应仅仅是依托互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进行简单定义。科技飞速发展,解决了人们绝大多数的旧问题,也势必会带来很多前所未见的新问题,历史的长河波澜壮阔,风起云涌,科技的赋能为人类文明这艘大船安装了马力强劲的引擎,但至于驶往何处,还需人类自行导航。
王国梁(大梁):山东省作协会员,《青岛文学》编辑,作家,作品涉猎小说、散文、评论等,散见于国家级省级刊物。
声明:“青岛晚报”微信公号刊载此文,旨在传递更多信息。若有图文来源标注错误或侵权行为,请直接留言指正,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