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300字的五年级小学生作文,表达高兴用了5个“好极了”,“棒极了”,或者“妈妈很肯定地……”。汉口某小学班主任陈老师近来感到“头疼”,如此作文的学生在班上占大多数。一年级就开始“写作”的学生,作文仍然不清不楚。(2005年11月7日《武汉晚报》)
陈老师的“头疼”当然很有针对性,但要说与学生家长和老师们的愿望可是相差很大啊。先说家长吧,寒暑假的各种作文补习班,我们哪个家长不是想方设法将孩子送进去?书店里的各种作文指导书尽管价格不菲,但只要孩子看中,家长们何时吝啬过?那些妈妈们就只差在怀孩子的时候利用胎教来培养孩子的作文细胞了。那些老师们更没少操心哪,就像报道中所说的陶陶,从一年级入学开始,老师就规定隔天写一篇作文。到了五年级,老师更要求每天写400字的“心灵感悟”、“心灵思绪”、“自主练习”等,还要求在文章中创新求变,贴近生活。
为什么老师和家长的良好愿望与我们实际得到的效果出入这么大呢?陶陶的妈妈刘女士说的一番话可谓一针见血:孩子每天过着“二点一线”的生活,除了家庭作业,哪有机会和时间去“感悟”?孩子为了完成任务,只好每天“炒现饭”,求量不求质。脱离生活追求的“个性”,有些华而不实。何况,小学生做好任何一件事情的前提是对此事具有浓厚的兴趣,那些“主题先行”的命题作文当然只会让孩子们兴味索然,望而生畏,说不定他们比老师更头疼呢。
作文是一件基础性工作很强的活,不能一蹴而就,适当加大作文量对提高作文水平当然有一定帮助,但若只在量上下功夫,反而会影响到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当变成“任务”时,何来“真情流露”?学生的作文语言贫乏,更在于他们没有太多时间体验生活,没时间阅读。要让孩子们的作文美起来,与其让他们每日一文,不如每日一读,因为学生作文的语言材料主要从阅读中得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人云,“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拓展学生的阅读面、知识面实际就是提高他们写作水平的“诗外之功”,阅读的多了,储备了大量的语言材料,写起作文来就得心应手了,自然会对作文有兴趣,写出的文章水平也就高了。和记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