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和记官网·(中国区)官方网站 > 小学作文 > 五年级作文

关于邯郸初中生杀人案的思考

时间:2024-08-29 21:10:55 五年级作文 我要投稿

  就此事,我纵览了目前各大官方媒体发布的信息,有一些自己的思考,想要说一说。

  出于负责任、不传谣的立场,我筛选了一些截止到当前,经权威媒体发布的有可信度的关键信息,先简要陈列如下——

  1)受害者小光为13岁,此前在学校和家中性格温顺,属于比较乖的农村孩子,也是典型的农村留守儿童。

  2)案发当天,受害者失踪后,家属报案,警方调查过程中寻访到3位作案者孩子,3人一致表示:受伤者被一个身材矮小的男生带走了。

  直到受害者父亲重新补办孩子的手机卡,发现孩子临死前微信有一条转账记录直接转给了其中一个作案者,这样继续追查下去,作案者才交代了作案事实,随后才在一个废弃蔬菜大棚里发现受害者尸体。

  3)受害者尸体头部血肿,大概有几处钝物击打,脸部大概有十处刀伤、钝器物的伤口,结合作案人目前交代的情况和调查情况,是被铲子铲的伤口,尸体一只眼睛的眼珠子已经翻出来了,尸体呈现出的状态“非常的恐怖、非常惨无人道,令人发指”。

  为了掩埋尸体,犯罪嫌疑人分两次在废弃大棚进行了挖掘,在案发前一天就已经挖好了掩埋尸体的深坑。

  并且,杀害和掩埋受害者的废弃大棚,就距离其中一名作案者的家不到100米。

  5)据目前调查情况和各种线索,大家都猜测受害者在被施害前,在学校有长期被3位作案者霸凌的情况。

  6)我国《刑法》2020、2021年陆续新增过涉及未成年人刑事犯罪的条款:“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7)就目前看到的情况,线上舆论和各种媒体新闻下方的评论区,几乎都是一边倒的要求严惩3位作案者的声音。

  8)目前警方还在进一步调查中,但已经表态:要有完整的各项证据链,把本案办成铁案。

  同样身为一个父亲和一个教育创业者,我对受害者的父母和家属,表示最深切的哀悼。对他们而言,这是人生的劫难和悲剧。‍‍‍‍‍‍‍

  也希望,此案的审判和后续各种相关处理落地,能给予他们一个交代,能有一定安抚作用,也祝愿他们可以有更坚强的状态可以面对这一切和后续的各种挑战。‍‍‍‍‍‍

  其次,当我们要评判思考一件事时,一个首先要搞明白的问题是,我们到底站在什么立场来看待这件事?

  有时候,一个事情涉及到的层面太多,我们也不能用太一维的视角来看待,否则,有时也会顾此失彼,‍‍‍‍‍‍‍‍‍‍‍‍‍‍‍‍‍‍‍‍‍‍‍‍‍‍‍‍‍‍‍‍‍‍‍‍

  1)如何重大的案件,从案件审判、量刑方面,必须要让行凶者、作恶者承担责任,让大众心中的正义获得声张,同时让受害者能得到安抚;‍‍‍‍‍‍‍‍‍‍‍‍

  2)借此事,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如何看待未成年人的刑事犯罪?或者,借由本案,我们想要对将来的未成年人犯罪,表达出一种怎样的声音?

  3)更进一步的,一件如此重大的刑事事件,在公众舆论层面更应该出现怎样的声音和评议氛围?‍‍‍‍‍‍‍‍‍‍‍‍‍‍‍‍‍‍‍‍‍

  4)最后,回归每个人、每个家庭的层面,这件事可以带来怎样的反思、关注和警醒。

  以此案的具体情节、杀人手法之恶劣,事后3位作案者之若无其事状,加上作案之有组织有预谋,可以初步推断,3位身为未成年人的作案者,心理上一定出现了巨大的扭曲,人性中的同理、对生命的敬畏等这些东西在他们心里已经消失了。

  之所以说是“扭曲”而不是“黑暗”,是因为对3个作案的孩子而言,这可能是一种无意识的状态。

  比如,同样的恶性杀人,多年前的可能是带着一种心理上的报复社会,心理上有深深的仇恨;但也存在一种可能,有些孩子的恶意杀人,也许是“他不觉得这样杀人是一种极大的恶”。

  同时,无论如何对于如此巨大的“恶”,在做过之后可以保持一种若无其事的状态,那他们身为一个人的存在已然会对社会产生巨大潜在风险,本案的性质也已足够恶劣。

  另外,此案的判决,也将在近几年越发引起大众关注的未成年人犯罪领域形成巨大标榜作用。

  如有网友留言的“全国的校园霸凌者都在等待本案判决结果”,此案并非孤案,而是一个有巨大社会影响力和象征性的案件,定要重判,才能在类似校园霸凌事件、部分家庭的子女教育层面上起到“以儆效尤”的警醒效果。

  接着,聊聊第二个问题——我们更应该借本案的审判和报道,对于“未成年人犯罪”表达出怎样的声音?‍‍‍‍‍

  她的女儿,一个小学生,在学校发现一个女同学的作文里出现了很多看起来让人有点不寒而栗的内容,那些内容非常细节,大概描述的就是一个浴室里的女人要自杀,同时也在慢慢的折磨自己,从伤口的形状、血的颜色、浴缸里发生了什么……等等,描写都异常清楚细微,你很难想象,一个小学生是从哪里获得的这些细微的体验。

  她女儿跟这位女同学在学校天台上,聊了3个小时,最后安抚了这个女同学,大家一起回家。

  我这个朋友知晓这件事后,大为震惊,赶紧给那个女同学的妈妈打了电话,告知情况经过,本意是作为父母要警惕孩子的这种情况。同时也担心女儿身边要是有这样的同学,可能会有些隐患。

  没想到,对方那个女同学的妈妈接到电话后,大为不屑:这样的作文,我不觉得有啥问题啊,为什么大惊小怪至此?

  另外,那个女同学还坚决否认自己在天台有自杀倾向的事,反过来,这件事就变成了我朋友的女儿造谣。

  再后来,她开始喜欢上了一些“腐女”型的同人小说和漫画,即其中包含大量关于男男之爱,且细节也越来越深入具体。

  似乎也可以解读为,她对“爱”的好奇和追逐,好像也逐步进入了一种有点“扭曲”的状态里。

  按我对她们家庭的观察,她的父母长期不和谐,甚至长期两地分居,但两人却又并未离婚,而是维持了一段有点畸形的婚姻。

  同时,她的成长过程中,会得到很多单一一维的指令,比如,除了考好试得高分,其他都不重要。她的很多潜在需求和情感,原本自己就不太会表达,表达了也似乎得不到回应和肯定。

  于是,按照心理学和因果逻辑来推测解读,在她身上,逐步呈现出了一种对成年人世界和现实的不信任,以及对“爱”的扭曲式解读。

  于是,她只能逐步进入虚拟世界,在其中不断走近和追逐一种看起来有点扭曲的“情爱”。

  故事讲到这里,可以回到上面提及的:某些孩子身上呈现的一种“扭曲”,可能是一种无意识状态。

  在他们自己的意识里,这样做的原始出发点,是为了关怀自己和保护自己,他们只是没有得到正向引导和回应,于是只能自己逐步走向扭曲,还只能把这样的扭曲合理化,以在潜意识里完成自我保护。

  我相信每一个孩子身上,自带一种人性的善,也有可能会因为某些遭遇误入歧途。对于一部分误入歧途的孩子,经由善意力量的放大和引导,他们也仍有可以重回光明的可能。‍‍‍

  我们要让大家意识到,面对此案,我们有自己要坚定守护的原则、底线和秩序,要让孩子们意识到这里面对应的责任和担当。‍‍

  但与此同时,对于3位残忍作恶了的作案者,在声张正义让他们得到应有的惩治量刑的同时,也许我们也应该对于身为孩子的他们保有一种悲悯。

  在这个层面上,目前网络上铺天盖地的“作案者必须死”的声音,甚至很多还延伸到了对背后3个作案者家庭的仇恨攻击的情绪,也许是危险的。

  未成年人犯罪,绝不能没有任何承担。从法理和社会治理层面,当未成年人犯罪越发频繁,性质恶劣程度开始加剧之后,甚至是当未成年人犯罪竟然可能成为一些恶意者“钻空子”的手段之后,法理判决也必须要有对应条理,为整个社会守护好一条更加健康有力的底线。

  但守好底线的同时,我也希望,我们让更多孩子意识到,法理处罚和判决,底层也是因爱而生的,而非它们的底层全都是仇恨。

  接着上述观点,再进一步聊聊:一件如此重大的刑事事件,在公众舆论层面更应该出现怎样的声音和评议氛围?

  我们当下的公众舆论环境,对立情绪已经很大,它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也已经很显著。

  所以,我也很希望本案的处理和判决,最后留下的是积极,而不是一味的对立情绪和仇恨情绪。

  回到每一个人,当我们在关注本案时,也要关注,最后此案在你心里留下了什么,是只是一种情绪宣泄?还是真的有了更深刻、有积极建设作用的深思警醒。

  因此,我虽不是法律专家,对于本案的具体审判依据、相关法律条文伦理等无从评判,但如果站在“更具建设性”的立场上,我对本案的媒体报道、后续宣判上,有几个期待——

  第一,作案者必须重判,以让恶劣事件所为者乃至家庭,承担对应后果。也对于“校园霸凌”恶性现象,起到极大警醒。

  第二,审判此案+后续报道此案的底层逻辑,最好回归到“相信孩子身上自带的善”上面,无论审判结果如何,都要给予几个孩子——包括死者和作案者在内——给予他们最大的悲悯,而不是一味在放大仇恨攻击。

  在家长、家庭教育,甚至更大的学校教育体系内,是否能引发更多更加深刻的反思和一些改良,才是更重要的。

  第三,当前流量时代下的各种动因驱动,目前的舆论走向很容易被引导向“强烈谴责仇恨3个作案者,进而仇恨到3个作案者的整个家庭成员”上面。

  回顾12年前,当年“药家鑫杀人案”上面,大众舆论对药家的持续攻击带来的伤害,还历历在目。

  因此,也希望公众舆论和媒体报道层面,可以怀揣一种善意来进行后续的各种报道,最大可能保护好3个作案者的相关家庭和家属,他们承受的压力,也必然是极大的。

  当然,若真相水落石出后,有某些家庭背后确实存在某些“恶因”,他们也的确应该承担对应的恶果。

  只是,切勿在调查真相不明之前,让很多相关的人就莫名被各种仇恨情绪所吞噬掉。

  再往下,回归到每个个人、每个家庭的层面,此事可以带来怎样的反思、关注和警醒。

  我也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不可否认,今天的未成年人世界里,因为互联网带来的信息发达和开放无遮拦,各种恶意、校园霸凌事件,其恶性程度有在上升的趋势。

  前不久山西某男生被长期霸凌,甚至被同学长期性猥亵的事件,也说明了这一点。

  从这个角度,今天的为人父母,要是听到自己的孩子某天突然开始跟你讲“我不想去上学了”,切记一定要重视,背后也许会藏着一些隐情。

  同时,要真想保护好自己尚未成年,很多事情无法独立应对的孩子,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孩子在底层上拥有对父母的安全感,而不是让孩子在底层上对父母就有着一种不信任。

  某种意义上,对于今天的很多孩子,尤其是县城、农村以下的孩子们,也许最最缺少的教育,是关于“什么是爱”的教育。

  如果有可能,能借此事的评议,至少在部分地区、部分家庭的教育关注点里,让大家能更开始关注“什么是爱”,那也将是功德一件。‍‍‍‍

  最后,今早在我的社群里跟大家聊起此事,有位同学分享了一段线年前的药家鑫案件结束后,一位知名记者写下的。

  ‍但后续,案件的公众舆论多次反转,落得了个有点一地鸡毛,多个家庭受到伤害的结果。

  为什么人声称追索公正,要求死亡,但死亡来到这一刻,你感到的不是满足,也不是为它的残酷而惊骇,而是一种空茫?它让你意识到,剥夺生命是什么意思?就是一切的发展,一切的可能,结束了。张妙死了,药家鑫死了,但如果只是死,结束了就过去了,那就是白白死了。

  为什么人声称追索公正,要求死亡,但死亡来到这一刻,你感到的不是满足,也不是为它的残酷而惊骇,而是一种空茫?它让你意识到,剥夺生命是什么意思?就是一切的发展,一切的可能,结束了。张妙死了,药家鑫死了,但如果只是死,结束了就过去了,那就是白白死了。

  ‍愿3位作案者得到对应的重判,但无论如何,愿我们最终给自己留下的都是一种悲悯和更加积极有建设性的东西。

  如果想要加入我的“终身订阅学习群”,长期围观我的各种最新思考+学习心得+参与我的付费直播课,请戳——和记app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