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27个教师节即将来临之际,也是新学年开学之际,我来看望老师们,想和大家谈谈心,心里非常激动,也很高兴。我来到学校受到老师、同学们的热烈欢迎。其实我心里懂得,最值得尊敬的,最值得热爱的还是老师们。我向你们表示敬意!对你们长期在农村从事教育工作表示衷心的感谢!
没有你们就没有农村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就没有人才的成长,因为所有这些工作,都要有人去做,而我们所需要的人才,又需要老师来培育。我是第一次在这样大的范围给老师作报告。为什么选择农村?为什么选择农村教师?因为我懂得一个道理,就是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是穷人,而穷人中最多的又是农民,农民最需要学校,最需要教育,他们在享受教育方面应该有更多的权利,我们应该把农村教育办得更好,应该培养更多的、各方面需要的农村人才,这就是我之所以选择在张北和老师们谈心讲话的主要原因。
昨天,我先到沽源县白土窑乡的一所寄宿学校,听了一段语文课,看了学前教育,并且在操场同老师和同学们做了一次谈心。不知为什么,讲着讲着我自己动感情了,老师和同学们也动感情了。今天我来到张北三中,看到这所具有现代化意味的新型学校,心里非常高兴。方才到语文教研室,老师们正在备课,我就随即给他们讲了语文课的重要性。我说不要把语文课看作一般课程,它是整个学习的基础,是学好各门课程的基础,因为没有语言文字,就不能学好其他知识。同时它又是教会学生与社会、与家庭、与朋友、与老师交流的工具,它还是架设国与国之间的桥梁,更重要的它是了解我们祖国历史文化不可缺少的一把钥匙。从这点来看,语文课显得更重要。我进了八年级147班,他们正在讲历史,讲林则徐,我就随即给他们讲了从虎门销烟到林则徐被发配整个过程,一直到新疆伊犁河谷,林则徐治水,发明了“坎儿井”。我特别引述了我从年轻时候就一直没忘记的林则徐的一句格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大家如果记得,2003年我做总理答记者问的时候,我就把它作为座右铭。
我感觉,到了学校见到老师、同学总是有说不完的话,总是感觉那么亲切,这也许同我的家庭身世有关系。因为爷爷在民国初年的时候,就开始在乡村办乡学,他所办的那所学校是第一个在当地招收女生的学校,他投身教育事业所付出的精力、辛勤和刻苦给我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他除了跑经费,聘教师以外,还要自己编校训,编校歌。后来这所学校在战争年代被烧毁了。我在农村上了两年小学,解放战争以后,家里搬到天津市,我开始在城里上学。我的父母也都是老师,父亲教过语文、教过历史、也教过地理,母亲是一名小学教师。从小见他们每天备课、不辞辛苦的情景,有时我睡熟了,他们还在秉烛用功,我知道当一名老师不容易。我记得一个小故事,因为家里穷,我小的时候得了一次白喉病,没有钱治,父亲把唯一的一块手表卖掉了给我打针,从此以后他就没有手表了,但是他告诉我,每天四十五分钟的课他不用看表,准时上课,准时下课。我心里想,练就这番功夫也不简单。家里住的很小,一家五口人,父母和我们三个兄妹挤在一间9平方米的屋子里。父亲母亲不在的时候,我有时就模仿他们,也当一名小老师,像他们一样指指画画,写写算算,以为乐趣。所以我就对同学们讲,退休以后最大的希望就是能够到学校里再教几年课,站在三尺讲台上面对学生传授知识、传授理想,这恐怕是我最大的愿望。我今天讲什么呢,还是讲农村教育和农村教师问题。
农村是社会的基础,改造社会必须从改造农村着手;而改造广大农村,必须从发展农村教育入手。任何一个国家要实现现代化,农村教育都具有基础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一个国家在发展的过程中都要经历这样一个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农村人口占大多数,他们受教育的程度决定着一个国家教育的整体水平。要提高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必须先从农民抓起,如果不懂得这一点,就不懂得农民的教育学,也就不可能树立农民的教育观。无论是美国的“教育平权运动”,还是印度的“民众科学运动”,以及南美、非洲、东南亚一些国家推行的“平民教育运动”,都是在农村开展识字、卫生、科普等活动。上世纪七十年代,在韩国曾开展过“新村运动”,首要任务也是教育农民,就是要加强农民的启蒙教育与文化技术教育。发达国家早已经普及了义务教育,但仍然十分重视在农村进行扫盲和普及教育。美国至今还认为,乡村教育对美国未来的繁荣至关重要,要继续加大力度促进美国乡村教育的发展。
中国有自己特殊的国情,我们有数千年的历史,而且经历了长期的封建时期,以至后来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中国有13亿多人口,超过半数生活在农村,一半以上的学龄儿童也在农村。农村教育是农村的希望。农村教育发展了,农民素质提高了,就会形成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相反,如果农村教育跟不上,众多的人口就会成为发展的巨大压力。今天广大农村的亿万学生,正是明天国家经济和社会建设的主力军。而今天的辍学生,就是完不成学业的学生,往往就是明天的失业人员或贫困人口。如果不把农村教育办好,不努力提高农村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那么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改变“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状况,就是一句空话。从这个意义上说,农村教育直接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目标的实现。
我国农村教育源远流长,历来就有“耕读传家”这样的传统。中华文明起源于农耕社会,中华文化的根脉在农村,教育是传承文化的主要途径。大家想一想,历史上许多私塾、书院曾盛极一时,但都不是在大城市,而是在山野乡村。那里不但是教育子弟、培养人才的学校,而且是一个地区的文化中心,甚至是学术中心,其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成为中国人的精神家园。人们常说:“自古寒门出俊才。”中国历史上的许多伟大人物都是出自农村的寒家子弟,靠勤学苦读成长成才。中国农村的每一个家庭都懂得,物质上的贫穷只是暂时的,只要孩子有文化、有知识就能改变人生和命运,生活就会有奔头。
近代以来,我国许多有识之士都认识到农村教育对启迪民智必不可少。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说:“吾国虽自号文物之邦,男子教育,不及十分之六,女子教育,不及十分之三,其中有志无力者,颇不乏人,其故在何?国家教育不能普及也。”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亲自创办了南京晓庄师范学校,他指出:“乡村教育是立国之大本”,“人民贫,非教育莫与富之;人民愚,非教育莫与智之”。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晏阳初、陶行知、梁漱溟等一批教育界人士积极投身于乡村建设,并且在河北、江苏、四川等地发起乡村教育运动,倡导“教育救国”。晏阳初先生提出“除文盲,作新民”,就是他在河北推出了“定县模式”,同时在四川建立了乡村建设学院。这些教育的先辈为我国农村教育躬身实践、终身投入、无私奉献的精神,值得我们后人学习。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大力发展各级各类教育,农村教育面貌焕然一新,建国初期的全国“扫盲”运动堪称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1949年,全国文盲的数量占全国总人口的80%以上,农村的文盲率更是高达95%。经过几次大规模的扫盲,到1964年,先后有一亿多人摘掉了文盲的帽子。改革开放初期,同志曾高瞻远瞩地指出,“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直到新世纪初,国家实施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我国青壮年的文盲终于得以基本消除。2003年以来,中央提出加强社会建设的战略方针,大大加快了科技、教育等社会事业发展的步伐。国务院下发了加快农村教育发展的文件,从政策上、投入上和制度建设上,着力促进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义务教育实现了全部免费,义务教育的经费保障机制日益完善,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以上,农村新生文盲基本杜绝。通过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和记ag师范生免费教育和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等措施,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得到很大的改善。特别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实施以来,各级政府把教育事业摆在更加优先发展的位置,包括农村教育在内的整个教育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新局面。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农村教育发展的基础还比较薄弱。到2010年,我国平均受教育的年限大体达到9年,人口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的年限至少还落后4年,而农村大量的富余劳动力受教育的程度则更低。广大农村学前教育发展严重滞后,部分义务教育学校还没有达标,学校之间、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不均衡,高中阶段的教育结构和质量还有待优化,青壮年文盲仍然存在,农村教育依然是我国教育的“短板”,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任务依然很重。
“求木之长,必固其根;欲流之远,必浚其源。”我们必须认识到农村教育发展是关系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大问题。必须高度重视农村教育发展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必须增强加快发展农村教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抢抓机遇,克服困难,一定要把农村教育办得更好。
当前,我国农村教育发展的最大问题依然是总量问题,也就是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特别是优质的教育资源不足,与城市形成很大的反差。今后一个时期,要在巩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普及的水平,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继续大力发展农村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更加重视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促进农村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健康发展。
第一,深入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初步解决了农村孩子“有学上”的问题,包括制度建设、投入保障和普及性、普惠性等。但当前农村义务教育发展也面临一些新的情况、新的问题,比较突出的是留守儿童和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以及学校撤并引起的少量辍学问题等。据统计,2010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有随迁子女1167万,留守儿童2271万,占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22.5%。这个比重不小,随迁子女和留守儿童占到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五分之一还强。这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外转移的一个阶段性的产物,也是今后一个较长时期我们面对的突出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要以实现教育公平为目标,继续抓住薄弱环节,不断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这里,我就重点讲一讲这三个问题。
一是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很大,他们最大的问题是亲情缺失,就是说缺少父母的关爱。各地搞的“寄宿制”、“代管家长制”、“亲情沟通平台”等都是有效的措施。但是目前以政府为主导的关爱服务体系还不健全,各地工作开展得也不平衡;留守儿童对老人来讲是“逆向监护”,就是说既得不到爸爸妈妈的关爱,还得照顾爷爷奶奶,而留守女童更需要特殊关注。这些问题在不断的产生。今后的工作重点,是要以政府为主导,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和服务工作的力度。农村寄宿制学校要配齐、配好生活和心理教师以及必要的管理人员,满足农村留守儿童的寄宿需要。鼓励开展“代理家长”、“爱心妈妈”、“托管中心”等关爱活动。加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丰富农村留守儿童的课外和校外生活。总之,要努力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是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为了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就学难的问题,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明确提出了以输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也即“两为主”的政策,非常重要,有些地方不是这样做的,应当改变。“两为主”的政策同时还要求在收费、受资助等方面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保障他们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近两年,中央财政每年投入50亿元左右的专项经费,用于补充接受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学校公用经费和改善办学条件等。但是应该看到,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上好学”的任务依然任重道远。现在我们能做到保障农民工子女上学,可是家长要求还得“上好学”,这个任务还相当艰巨。目前,既有输入地城市学校容量约束的问题,也有随迁子女义务教育以后在输入地上学升学障碍比较多的问题,社会各界高度关注。下一步工作的重点,是对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做到“两为主”,再加上一个“全覆盖”。就是说,要逐步地健全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公共财政保障机制,由输入地政府负责。规范、扶持以接受随迁子女为主的民办学校。改善政府的教育管理、服务,建立覆盖本地随迁子女的义务教育信息服务与网络监管,抓紧研究制订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输入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加强随迁子女心理、文化、习俗等方面的引导和教育,使他们更好地融入到输入地的学习和生活当中去。
三是办好寄宿制学校和村教学点。我们抓寄宿制学校已经有些年头了,从实践看效果很好,有利于集中使用教育资源,也有利于保证教学质量。这项工作既要常抓不懈,又要因地制宜。总的看,投入要逐步加大,规模要适当扩大,水平要尽快提高。关于村教学点的问题,也要有正确认识。现在两个原因造成学校撤办,一个就是乡镇的撤并,一个是农村学生的减少。我们的目标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学上。如果因为学校撤并、孩子们上学的路途遥远而使孩子们辍学,那么就与我们的政策方针是背道而驰的。世界各国都有一些规模很小的学校,有的学校甚至只有几个学生。如果广大农村群众和农村孩子确有需求,有的村教学点还是要坚持办,而且要办好。这个问题在山区、牧区、边远地区尤为突出。
第二,继续大力发展农村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普通高中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关键阶段,是奠定学生可持续学习基础和终身发展能力的重要时期。农村普通高中占全国普通高中的60%以上,又是大多数农村地区的最高学府,在当地发挥着教育和文化中心的重要作用。当前,我国农村普通高中教育与城市相比,差距比较明显,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不少农村高中办学的条件不足,教学资源比较匮乏,大班额、超大班额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实验设备、图书资料、信息化设施等明显赶不上城市;办学经费紧张,“吃饭靠财政、运转靠收费、建设靠举债”,这种现象还普遍存在,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经费投入机制。另外办学模式趋同,应试教育的倾向比较严重,“千校一面”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问题突出,学生的负担和学习压力大。必须大力加强农村普通高中教育。我提几点要求:一要支持农村地区特别是“普九”比较晚的中西部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进一步扩大普通高中办学规模,提高普及水平,满足初中毕业生接受高中教育的需求。同时,全面改善农村普通高中学校办学的条件,使其全面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办学条件的标准,缩小与城市学校的差距。二要完善以财政投入为主、其他渠道筹措经费为辅的投入机制,制定普通高中学校生均经费基本标准和生均财政拨款的基本标准,逐步提高财政预算拨款占农村普通高中教育经费的比例。要将普通高中学校债务纳入地方政府性债务范围,统筹研究解决。三要推动农村普通高中教育多样化、特色化的发展。改变以往过于注重升学的倾向,提高课程的多样性和选择性,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
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面向就业的教育。与城里的孩子相比,农村孩子升普通高等院校的机会要少一些。学一门技能、增加就业能力对许多农村孩子来说,既是迫切的要求,也是现实的选择,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当前,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条件薄弱、资源不足的矛盾突出,农村职业教育和涉农专业教师数量严重短缺,国家中等职业学校资助和免学费政策还有待完善,许多民族地区学生和家庭困难学生接受中等职业教育仍有困难,迫切需要扩大免学费的范围。这方面要做好五件事:一是尽快将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范围扩大到所有农村的学生,鼓励和引导更多的初中毕业生接受中等及以上职业教育。二是建设好一批农村职业学校和涉农专业。国家将利用国债资金,支持各地根据需要改扩建符合标准的农村职业学校。三是健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使职业教育办学规模、专业设置、课程体系、评价考核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四是大力推广“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吸引更多的毕业生投身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五是加大农村职业教育和涉农专业新教师的培养力度,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吸引和保证更多的优秀毕业生到农村职业学校和涉农专业任教。我想这五项措施,对于改善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条件是一个强大的推动力量。
第三,加快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学龄前阶段是人生最重要的启蒙时期。中国有名老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就是强调儿童早期发展对人终身成长具有重要的影响。一本科学书上讲,孩子们在三岁的时候,记忆力发展很快,而且很好。这时候的学前教育,如果给孩子进行养成教育和知识教育,对他们一生的成长都很重要。大家也可以仔细研究一下,看三岁这个阶段是不是这样,他的记忆非常好,会模仿,会养成,会记忆许多新的知识和概念。国际经验也表明:公平的学前教育机会意味着人生起点的公平,有利于消除贫困、减少社会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如果说教育是最大的公平,那么人生起点的公平就从学前教育开始。因此,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特别是农村的学前教育,为每个儿童提供良好的人生开端,是关乎教育公平、社会稳定和民生改善的重大工程,也是影响未来国民素质和综合国力的重大问题。但是目前农村学前教育资源严重短缺,财政投入不足,办园的条件比较差,家长负担比较重,师资队伍不健全,农村地区“入园难”比城市更加突出。农村学前教育是我国整个教育发展的最薄弱的环节。不久以前,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支持学前教育发展的相关政策。国家将设立学前教育发展专项资金,“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将大规模增加资金投入,并带动地方加大投入,重点发展农村的学前教育。关键是要坚持公益性和普惠性的原则,财政增加投入、家庭合理分担,加快构建一个广覆盖、保基本、有质量的农村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一支符合农村学前教育事业发展需要的幼儿教师队伍,使广大农村儿童特别是留守儿童有机会接受良好的学前教育,促进他们身心健康成长。
提高教育质量是各级各类教育普遍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个难题。农村教育的质量不仅直接决定着我国基础教育的整体质量,也是实现全民教育公平的重要方面。当前,农村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总体滞后,教育质量整体不高。主要表现在:教育观念相对落后,以素质教育为目标的课程改革推进困难;教育资源配置总体上短缺,难以支撑课程教学改革的需求,国家规定的课程难以全面落实;教学改革滞后,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比较陈旧,应试教育倾向很严重。这些都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影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尤为迫切。
提高农村教育质量,既要靠改善办学条件,又要靠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相比而言,教育教学改革的任务更加艰巨。我们现在的人才培养模式、办学模式和学校制度都是由来已久的,极其复杂的,也是根深蒂固的。这些主客观原因,改变起来,决非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也没有现成的路子可走。但是要想提高教育质量,不改革肯定是不行的。我提出三个问题与大家讨论:
一是大力推进学校课程的教学改革。这方面无论在城市学校还是农村学校,都是大有文章可做的。怎么改?要树立“全面发展”、“人人成才”和“多样化人才”的教育理念,坚持育人为本的根本要求,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基本方向,做到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尊重并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特长的培养,也就是说,要搞“素质教育”而不是“应试教育”,要搞“全民教育”而不是“精英教育”。在激烈的升学竞争的背景下,当务之急要在全社会树立多样化的人才观。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人人都应该成为有用之才。有个大文学家,他进清华的时候,数学只考了20分,但是他的语文和外语特别好,学校破格录取他了,他长大以后真正成为中国一流的文学家和翻译家。就是孩子的成才条件不一样,要因材施教。我在给北京史家小学题字时,我写了四个字,叫作“学、思、知、行”。要创新教学方法,注重启发式教育,就是要把这四个字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前苏联有位教育家叫苏霍姆林斯基,他曾经说过,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顺利的学习,这是教育过程的逻辑。这句话的道理非常深刻,值得所有教育工作者深思。我曾经回忆我在大学的生活,有人说你当时是怎么学习的,我说“一半对一半”,一半时间用在课程上,一半时间用在课外。所以,五年期间我涉猎了大量的历史、文学、政治、哲学的书籍,另一半用于课程学习,36门课有35门课都考的是优秀。这就是说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用在课本的学习上,而留下自由支配的时间,干什么?让他们学习课外知识,让他们学会思考问题。提起中学教育,我前年在北京三十五中听了半天课,我发现老师对当前的逻辑教育重视很不够。其实逻辑思维对一个学生的成长非常重要,为什么孩子们有的听了教师一个报告,能够很快地把它概括出来,看到一件事物,能够很快地、深刻地分析出来,并且表达出来。我说这就是逻辑思维。只有知识、经历加逻辑,这个人才能成为真正的演说家,如果这三点缺一点都不可能,这些往往在课本上是都没有的。
二是改革教育评价制度和考试制度。教育评价制度和考试制度的影响力无处不在,它像“指挥棒”一样引导着教育的发展方向。要想有效地推进素质教育,必须建立一套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教育评价制度和考试制度。这里包括创造性的思维。同答一道题,有的孩子就可能想出多种解答方法,有的孩子就可能想得深,有的孩子就可能想得浅,这里有一个创造思维的问题,因此我们的评价制度要改变。有一位资历很深的老师跟我讲过,他说“如果这个学生都答对了,我只给他得80分;如果这个学生尽管没全答对,但是他对其中的一道题或两道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我可以给他得100分”。这就是老师对学生创造思维的观察。
三是倡导教育家办学。中小学校的一校之长,是办学的“领头羊”。过去像南开中学张伯苓校长,他从南开学校办起,一直办到南开大学,他是从办中小学开始的,而实际上他最辉煌的时期还是在办中小学这段时期。现在我们有一些人讲究级别待遇,把校长当做“官”来当,这种倾向必须予以改变。不是说不给适当的级别待遇,一位优秀中学校长的级别待遇可以比县长还要高,但是他不是当做“官”来当。只有把中小学校长都培养成为真正的教育家,我们的教育事业才大有希望。
投入问题是制约当前农村教育发展的关键问题。今后一个时期,国家要继续加大社会事业的投入,重点向农村社会事业倾斜,而农村教育更是重中之重。在农村教育投入方面需要解决三个问题:
一是较大幅度增加投入总量。我们要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要求,到2012年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的目标,保证有更多的资金支持教育发展,还有一年多的时间。我们哪怕少上几个项目,少办一点其他的事情,也一定要实现这个目标,保证有更多的资金支持教育发展。同时,要优化投入结构,重点向农村教育、职业教育、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等薄弱环节倾斜。农村教育的投入要兼顾软硬件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增加学校校舍、实验仪器、图书资料、信息化设施、运动场地等硬件的设施;另一方面也要增加教师队伍建设的投入,提高农村教师工资收入水平,改善农村教师住房、医疗、社保、福利待遇,还有学习培训等软件条件。要逐步缩小城乡办学条件的差距,逐步缩小城乡之间义务教育学生人均经费的差距,逐步缩小城乡教师收入待遇的差距。要继续完善国家助学制度。对家庭困难的孩子,要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帮扶,不让一名儿童因贫困而失学。国家将安排资金,在中西部贫困地区为农村中小学生提供营养补助,让孩子们吃饱吃好。有条件的地方,要大力发展中小学校车事业或产业,就是学生坐的校车。因为孩子们上学不方便,甚至交通不安全发生事故,我因此非常痛心。所以有条件的地方一定把校车制度建立起来,要配备最好的车辆,配备最好的司机,实施最好的管理,为孩子们建起安全的“绿色通道”。
二是完善投入机制,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投入绩效。办教育尤其是办农村教育,既要舍得花钱,又要想办法把钱花好。不把投入机制问题解决好,再多的钱也是不够的。近些年来,我们搞了不少教育方面的工程计划和项目,效果是明显的,但也出现了一些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的问题。有的地方漂亮的中小学新校舍刚建成,但生源却没有了或者不够了。大家知道我非常关心汶川地震灾区,那个地方我已经去了十次了。但是许多漂亮学校建成以后,我对孩子们讲,我说学校的好坏不在高楼大厦,而在优良的传统和办学的质量。如果没有这些,高楼大厦再好只是一个空壳,培养不出人才,我说你们需要继承的就是在艰难困苦中去奋斗,永不止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现在,有些学校因为当初设计构建的时候考虑不够周全,很大的学校,很漂亮的学校建成了,但没有生源。完善教育投入的体制,大的方向是中央政府要逐步减少各类专项性教育转移支付,增加一般性教育转移支付,给地方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支配教育经费更大的自主权。当然,教育投入仍然放在教育的大盘子里,而不能挪作他用。对现有的校安工程、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的改造计划、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等专项资金要加以整合和统筹,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为什么呢?因为如果按照原来的计划搞,有些地方由于大批农民入城务工,子女随迁,学校已经没有生源了,安全工程还在这个地方继续搞,那就不属于学校了,他可以改作他用了,必须从实际出发。
三是加强城乡统筹。今后要充分考虑城市化快速发展和农民工子女进城就读等新形势、新变化,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布局,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学校的布局和班级规模要根据各地经济发展、城镇化进程和地域分布等因素,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合理设置,不搞“一刀切”。既不能出现农村孩子每天跑十几里地上学的情况,也要防止县城、中心镇学校“生满为患”,出现上百人的“大班”,这两个都要避免。班的设置、学生的数量必须合理,这在大学都很重视,要教师能直接接触到每一个学生,不能使教师连学生都不认得,或者不了解,这是教育规律,学生的人数是教育规律。总之,城乡之间的教育资源要整合,学校的布局要调整,打破城市重点学校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垄断,逐步缩小城乡学校在教育资源配置上的差异,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合理流动。尤其是在义务教育阶段,要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均衡发展。
农村教育要有大的发展,首先要解决体制性、机制性的深层次问题,要以转变政府职能和简政放权为重点,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公共教育服务水平,要着力解决以下突出问题:
一是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应该看到,农村义务教育从过去的“分级办学、分级管理”转向“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这是一个重大进步。但是由于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一些地方县财政比较困难,预算内教育经费不能及时拨付到位,造成农村学校正常运转的困难。对于完善教育管理体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了一个重要的方向,就是加强省级政府教育统筹。对于义务教育达不到省级统一标准的财政困难县,省级财政要负责资金补助和统筹平衡。中央财政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给予适当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先行一步,加快探索建立“以省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新体制。现在是“以县为主”,要逐步发展到“以省为主”。
二是切实增加学校办学活力。要逐步改变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学校的单一方式,千万别把学校办成“衙门”、行政办学。要综合运用立法、政策指导、规划、拨款、信息服务等措施,减少不必要的直接干预,增强学校的活力。
三是改进教育编制管理。教育编制管理是保证教育质量、合理配置教师资源的基本管理制度。现在,一些地方农村小学反映教师缺乏,一些文体类、科学类、信息技术类课程往往因为没有教师而开不了,其实就是个编制问题。长期以来,教育编制是按照“生师比”、老师和学生数量来配备的。在当前一些地方农村生源下降比较快、成班率比较低的背景下,编制管理也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创新,按照“总量控制、统筹城乡、结构调整、有增有减”的原则,探索更加科学合理的编制管理办法。可以将“生师比”与“班师比”结合起来统筹安排。其实可以解放点思想,我记得我父亲在解放前教中学的时候,他最多的时候一天跑三个学校,两个学校是经常的。为什么呢?他为了养家糊口。这个学校的两堂课教完赶紧坐车赶到另一个学校去讲,上午讲完,下午去讲。当然我们现在可能不适应这种方法,他那时是没办法,一天跑两三个学校去讲,学校也都聘用他,也可能因为他讲得好。总之,编制管理要保证农村学校正常的教学活动,不能因缺教师而使教学内容出现偷工减料的现象。
四是支持农村民办教育发展。这不仅可以增加农村教育资源总量和服务供给,减轻政府压力,也有利于引入竞争机制,促进办学质量的提高。目前我国农村民办教育发展尤为滞后,存在一些体制性的障碍。从世界各国的实践来看,办教育不可能是政府大包大揽。像在农村学前教育、高中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等领域,民办教育其实是大有可为的,甚至有自身的优势。各级政府要为城乡民办教育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宽松的环境,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使民办教育在设立、招生、证书发放、财政补助、办学自主权等方面的权益得到保障,使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在法律和政策面前一视同仁,形成公办、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新局面。这里我需要补充一句,办民办教育的人也应该是教育家,或者说是致力于教育事业的人。你出钱也行,但不以营利为目的,甚至可以捐款。我们鼓励企业家要关心社会事业,其实最重要的是要他们关心教育。他们可以出钱,学校可以设立董事会,校长还是由教育家来做。我想这些都可以在实践中慢慢的形成。
教师是教育之本。有好的教师,才会有好的教育。我国有900多万农村教师,他们长期以来工作在比较艰苦清贫的环境中,恪尽职守,不计名利,默默耕耘,为我国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这里,我向长期从事农村教育并且献身给农村孩子们的老师们表示慰问和感谢!
在一些较为偏僻的乡村,教师不仅是教育事业的支柱,还承担着传播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提高农民劳动技能和创业能力的重要任务。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学校是乡村的中心,教师是学校和乡村的灵魂,小而言之,全村之兴衰,大而言之,全民族的命运都掌握在小学教员的手里。这话讲得很对,小而言之,全村的兴衰,大而言之,全民族的命运都掌握在你们手里。
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关注农村教师的成长。近年来,我们以推进教育公平为重点,在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办了几件大事:一是在6所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推出了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4年累计招收免费师范生四万六千人,首届1万余名毕业生全部落实到中小学任教,90%以上到中西部中小学任教,他们的毕业典礼我参加了。二是启动实施了“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2010年,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5亿5000万,培养中小学教师115万人,其中农村教师占95.6%。三是实施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教的“特岗计划”。2006年以来招聘近30万名特岗教师到中西部22个省区3万多所农村学校任教,服务期满特岗教师的留任比例连续两年达到87%。四是在义务教育学校率先实施绩效工资制度。据调查,绩效工资实施后,农村教师工资增长34%,明显高于城镇教师工资的增速。五是实施边远艰苦地区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2010年以来,中央投入20亿元,建设周转宿舍4万套。通过实施这些重大举措,农村教师队伍状况有了比较大的改善。
我们也要看到,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依然是影响农村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教师的整体素质仍然有待提高,教师的收入和待遇还有待改善,教师管理机制还有待完善。能否尽快造就一支规模宏大、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农村教师队伍,关系农村教育发展的全局,是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为此,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完善相关政策措施:一要完善师范生免费教育,进一步明确政策导向,重点为农村学校培养大批的骨干教师,支持到农村学校任教的免费师范生专业成长和长远发展。二要加大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力度,“国培计划”经费主要用于农村教师的培训,特别是要加强音乐、体育、美术等紧缺薄弱学科教师的培训。三要健全农村教师正常补充机制,在完善“特岗计划”的同时,采取多种措施,为农村学校补充大批的高校毕业生。四要建立教师定期轮岗交流制度,推动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的定期轮岗交流。五要鼓励各地建立健全城镇教师支援农村的教育制度,并作为职称、职务晋升的重要依据,抓好师范生到农村学校实习支教和农村教师置换脱产培训。去年教师节,我带着北师大第一期免费师范毕业生到河北六道河中学听了半天课,叫他们体会农村教师怎么当,然后和农村的老师同学们吃了一餐饭,这些学生们今年都毕业了,其中有很优秀的。六要完善教师准入退出制度,建立正常的新陈代谢的机制,严格按编制正常补充合格的新教师,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推进教师资格考试改革和定期注册制度,健全农村教师正常的退出机制,解决既超编又缺人的突出矛盾。七要完善激励机制。国务院很快将做出部署,要在全国部分地区开展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的试点,就是将中小学教师的最高职称从副高级和中级提高到正高级。这是对广大中小学教师价值的承认,是鼓励更多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从事中小学教育的重要举措。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村教师队伍,关键在各级党委和政府。一个政府重视不重视教育,首先要看教师的社会地位高不高,是不是受到社会的尊重。各级政府务必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把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当作一件紧迫的大事来抓,千方百计改善农村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让广大农村教师留得住、有发展、受尊重。必须依法保障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要关心农村教师的身心健康,落实和完善农村教师的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加快农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开发专门面向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经济适用房。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要在工资、职称等方面实行必要的照顾。要大力宣传教育战线的先进事迹,让尊师重教蔚然成风,让教师成为全社会受人尊敬、值得羡慕的职业。
同志们、老师们,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归根结底还要依靠广大农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奉献精神。乡村教师的工作岗位既平凡又崇高,献身这种事业的人是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是有益于社会的人。我希望各位老师一定要珍惜这个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里我想给大家提几点希望:
第一,要无私奉献。农村教育事业是为农民群众谋利益的善举,不仅神圣而光荣,而且是大有可为的。人民教师应该把塑造人的灵魂、献身教育事业作为自己的终身信仰,作为终生奋斗的事业,干一辈子,而不是干一阵子。我们河北省隆化县湾沟门中心小学的教师卜延荣,大家知道这个人,始终扎根农村山区义务教育的第一线年,为了农村孩子,几次拒绝到条件更好的地方工作。1990年,他右侧肢体偏瘫以后,用左手重新拿起粉笔,靠半侧的肢体坚守岗位20载。这样感人的事例,数不胜数,也许在座的各位当中就有。每一位农村教师都应该发扬这种“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把自己看成是一盏明灯,心甘情愿地将知识的种子播撒在不为人知的角落里,在平凡的岗位上成就一番不平凡的事业。
第二,要满怀爱心。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与心的呼应。“爱为师之魂”,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在教育这片沃土上,是老师的爱点燃了前行的灯盏,照亮了学生的心灵。当好一名农村教师,首先要热爱农村、热爱农民、热爱农村教育事业,热爱农村孩子。要“以爱育爱”,从小培养孩子有一颗纯洁、正直、善良的心灵,这比灌输具体的知识更为重要。大家可能都听说,广西武鸣县太平镇上江希望小学有一位摆渡老师,叫滕大韶,为了让大山里的孩子能上学,他既是校长,又是班主任,还是保育员和摆渡员。因为学校许多孩子住在方圆十多里的大山里面,边上一条20米宽的西云江,成为孩子们往返学校的拦路虎,为了让孩子们按时来学校上学,他坚持用自家的船摆渡接送学生,这一送就是15年。15年来,滕老师不仅摆渡出一个山村教师对学生深深的爱,而且还渡出了山村未来的希望。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把学生当朋友、当亲人,一切为了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把博大无私的宽容与爱献给学生。农村教师要特别注意关心、爱护、帮助家庭有困难、学习有困难、身体有疾病的学生,不放弃每一个学生,不让农村的孩子输在人生的起跑线上。
第三,要提高素质。“师者,人之模范也”。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学习的模范,教师的素质直接决定了教育的最终效果。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孩子们的教育资源相对有限,知识和信息的来源不如城里孩子那么丰富多样,教师更是“孩子心中最完美的偶像”,对年轻心灵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奖励和处罚制度都不能替代的。这就要求各位农村教师坚持终身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从书本中、群众中、生活中吸收一切优良的东西,贡献给祖国的花朵。不仅要注重言教,还要注重身教,做到德艺双馨、为人师表。“既美其道,又慎其行”,以自己的模范品行来教育影响学生的品行,熏陶净化学生的心灵,赢得全社会的尊重。
第四,要教书育人。教师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自己不单单是一个教书匠,而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既要教会学生求知,又要教会学生做人。对于农村孩子而言,考上大学、跳出农门往往是自己的梦想和全家的期望,但不应该是教育的唯一目的。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对社会有用的人。农村教育中尤其应该鼓励学生贴近自然、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激励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农民、热爱亲人,有志于承担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任。
老师们,把农村教育事业办得更好是一项民生工程和民心工程,是农村的希望之路和光明之路。我们一定要肩负起这项重大而光荣的历史责任,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让农村所有的孩子都能够有学上、上好学,都能够接受现代文明的洗礼,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新的贡献!
让我最后再向全体在座的老师以及全国从事农村教育的老师致以节日的祝贺和问候,向大家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