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和记官网·(中国区)官方网站 > 作文体裁

2014高考作文体裁第2讲:议论写法指要

时间:2024-09-03 22:07:13 作文体裁 我要投稿

  又叫归谬法,先假设所驳观点是“正确”的,从而引申出荒谬的结论以证明其错误

  当我们了解生活中的某件事情、某个现象或某些问题时,总会形成自己的看法、主张和观点,把这些看法、主张和观点表达出来,并加以阐释、说明,就是议论;写成文章,就是议论文。

  议论文写作的目的就是为了阐述正确的看法、主张和观点,明辨是非,议论的生命就在于此。如果对生活中某件事情、某个现象或某些问题没有自己的看法、主张和观点,就没有写议论文的必要。写了没有针对性的议论文,就是无的放矢,无病。好的议论文,不但要有明确的针对性,还应该积极倡导正确的看法、主张和观点。

  观点就是我们的看法和主张。一篇议论文,只有一个主要的看法和主张,这是文章的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有分论点。分论点是从中心论点分解出来的,从属于中心论点,几个分论点共同论证中心论点。

  观点是议论文的灵魂,一个错误的观点哪怕能够自圆其说,也是无法得到大家认可的。观点的正确与否,要看它是否符合广大群众的利益和道德标准。

  议论文要能写得引人深思,发人深省,必须有深刻而有创意的观点。这里的深刻而有创意,不只是指言他人所未言,还指观点是从司空见惯的事情、现象或问题中总结出来的。

  写议论文,应该注意议论文的要素,即:论点、论据、论证。要内容充实,最要注重论据和论证。

  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根据。一般是用事实、道理、定律、公式来证明论点的正确性。作为论据的事实、史实和数据,必须确凿无误,否则论点就站不住脚。此外,论据要充分,也要真实可信。

  常用论证的类型一般分为两种:立论和驳论。立论是对一定的事件或问题阐述见解和主张的论证方式。驳论是对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进行批驳,只要批驳成立就行了。立论和驳论常常是互相联系的,在立论的文章中有时也要批驳错误观点,驳论中有时也要立论,阐明自己的正确观点。

  常用的论证方法一般有:就内容而言,有事实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就方式而言,有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归谬论证、正反论证等。

  有些同学写议论文,往往搭了一个架子,看起来论点、论据、论证完整,可是只有一副架子而已,好比恐龙的骨架,空空洞洞,一无所有。好的议论文,应该有具体的内容,而且是精心搭配,严密组织的。

  不管什么文体的文章,都要讲究逻辑的严密清晰,议论文尤其讲究。一段毫无逻辑的话,只能让人读了不知所云。逻辑的严密体现在论证上。论证要严密,无懈可击,清晰地表现在行文上,让人读了一目了然。

  议论文不得胡乱说话,所以语言要求准确;同时又不必板起面孔说话,所以语言尽可能活泼一些。

  论说文的全文总体结构一般都是这种结构模式。在论说文的写作中,往往围绕文章的中心论点或议论的中心问题,展开层次,逐一阐述,最后得出结论,要遵循由“是什么”到“为什么”再到“怎么办”,即我们常说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一个过程。这种全文的论证过程是由人们认识事物时思维的自然过程决定的,不是人们主观赋予或规定的。

  论证方法,一般都要在中心论点的统率下,确立几个从属于中心论点的、即为阐述中心论点服务的分论点,然后通过对分论点的逐一阐述,使中心论点得到深刻有力的证明。

  同样是议论文,有的侧重理证,有的侧重例证;有的横式并列论证,有的纵向深入论证;有的一事一议,有的借题发挥,有的比喻论证。

  并列式,也叫“横式”,也叫排比论证。它常用于议论文的论证部分,其特点是,论证的层次作横向展开,分论点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也就是分论点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对中心论点或论述的中心问题展开论证,使文章呈现出一种多管齐下、齐头并进的格局。并列式的各个分论点,其先后次序有时是可以前后互换的;它们看起来是各自独立的,其实是紧密相关、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

  看清事实是做好任何事情的基础。小龟们看到侦察兵爬进了大海,便以为一切安全,便心安理得地爬出了出来,结果呢?只能遭受灭顶之灾。而老鹰却正好相反,它们看清了还有成千上万隐蔽在沙中的小龟,结果大获丰收

  我们不也经常因广告效应而买到一些伪劣产品吗?所以,我们需要看清事实。看清事实是一种智慧。

  老鹰没有因游客的出现而放弃狩猎,它在等待机会,游人走了,它的机会便来了,最终它成功了

  战争中的“诱敌深入”不也正是这样吗?我们经受住小的诱惑,是为了垂钓更大的猎物,让更多的敌人进入我们的包围圈,一举将它们歼灭

  现实生活中不也这样吗?我们一直在等啊等,直到股票涨到一个很高的价位时,我们才把手中的股票抛售出去。这不正也是一种智慧吗?很多时候,我们同样需要引而不发

  老鹰没有因游客的出现而放弃了这次捕食,它坚持了下来,最终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结果。

  人难道就不是这样吗?苏武牧羊几十载,最终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这是他的坚持不懈;海伦

  凯勒双目失明,她没有放弃,与各种不利因素作斗争,最终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而成为残疾人心目中的偶像,这是她的坚持不懈;孙子膑脚,兵法修列;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这些都是他们的坚持不懈;八年抗战,我们最终取得了胜利,这也是坚持不懈……

  学习老鹰的哲学,我们便能驾驭着老鹰的智慧,长出一双坚强的翅膀,以一双锐利的双眼,自由搏击于长空

  本文作者却另辟蹊径,从老鹰身上挖掘到符合题意的因素,透过现象深入本质,写出了一篇见解新颖、层次清晰、论据充足、很有创意的好文章。行文中,他联系古今名人的事例,联系社会现实生活,将老鹰哲学的三个特点阐述得通俗易懂,明晰透彻。文章文风朴实,用词贴切,语句干净利落。读起来很顺畅,很舒服。在高考这样紧张的环境中能写出这样从容不迫的好文章,显示了作者很好的写作功力。“老鹰哲学”的提法是本文的创新点,尽管有需商榷之处。

  递进式,又称推进式结构,或纵式结构。其特点是分论点之间的关系不断递进,论证的层次向纵深展开,一层比一层深入地揭示论题的内涵,使中心论点得到深刻的阐发,其作用是分析透彻,说理深刻。它们的先后次序一般是不可以互换的,意思是一层一层先后蝉联的。

  心中的天使是与生俱来,但它不像手脚那样操作简单使用方便,而是暗藏在体内一个幽深的角落,其位置因人而异并且飘浮不定。但,它一定是存在的,并需要你

  雕刻家用他的手将天使复原,让世人看见了他的面貌,我们赞叹他精湛的技艺,却往将更重要的一环忽略了:他找到了心中的天使,并且抓住了它。若没有这一步,一切的技巧都是枉然。

  建筑师通过绘制蓝图,可以设计出美轮美奂的摩天大楼。但是,任凭他有天才的设计天分,若不知道这大楼建在何处、有何用途,也不能完成设计。只有知晓了大楼的一些细节情况,才可以设计出壮丽并且实用的楼房。这设计的过程,同样是艰辛的,他需要考察地质、预算经费、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功能,最后得出一个最为优化的方案。那蓝图,就是建筑师心中的天使。他雕刻天使的方式,也是寻找。

  小说家之所以可以创作出好的小说,不仅需要言辞的锻炼,不仅需要一个好的故事,更重要的在于,他必须清楚,讲述这样一个故事,是为了说明什么,传达怎样的意念。这一点不是现成的,而需要艰苦的寻找。伟大的小说家博尔赫斯曾这样描述他的创作状态:“在动笔之前,眼前总是晃动着重重的人影。”可见,那种模糊的意象仅仅是一种创作的冲动,在经过内心的揣测和挣扎之后,故事的线索、人物的样貌等细节才渐渐浮出水面。小说的诞生,也是天使的临世。小说家雕刻天使的方式,是寻找。

  那么,你若只是一个普通的人,没有如斯的创作天分,只是一个普通的公民,过着和大多数人一样的平凡生活,你心中有那只天使,它在哪里呢?你,该怎么将它雕刻出来呢?

  求学道路上的你,要问问自己的爱好是什么,专业的选择也许将左右你的一生,不要迫于世俗的压力走上歧途。

  求职过程中的你,要问问自己的天分是什么,适合自己的工作才是最好的工作,不要屈从于金钱官职而丧失自我。

  如果你在求学、求职的道路上遭遇坎坷,要问问自己,年少时的梦想是什么,若将它拾起,说不定又是一段柳暗花明。

  那天使,在你心中,无论你从事什么职业,他都是那只高贵的天使,你要用心找到它,全力以赴抓住它,像小说家一样描摹、像建筑师一样勾勒,最后,你便可以拥有它。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思路结构,是是最一般的递进式结构,是遵循人的认识常规而自然形成的,其先后次序不可换。它是最有助于拓开思路的论证结构模式。至于怎么用好这种模式,则关键在于灵活变通,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各自的论述侧重点。本文是以类比推理展开的层进式议论文。

  对比式论证,指文章从正面和反面取材、论证,也即“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各层次既独立又相互支撑,全方位地对问题进行论述。它能使论述过程更加严密,见解更具说服力。

  一个精神病人闯进了一位医生家里,开枪射杀了他三个花样年华的女儿;他却仍为那精神病人治好了病。这也是宽恕。

  作者没去论述宽恕的必要性、重要性等等,而是紧紧围绕着“选择”,反反复复地说出“选择宽恕”的好处,和“选择仇恨”的恶果。通过一次次的对比论证,让人接受“宽恕”的心灵选择,而抛弃“仇恨”的心态。

  地震后的这些日子,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在地动山摇的那一瞬间,谭千秋老师为什么不是自己先跑出去,而是毅然地用他并不健壮的身躯为四个学生撑起了生命的钢铁之伞?

  大难当头,求生是每个人的本能反应。而地震留给人逃生的时间实在太短了,甚至要以秒计算,让人来不及思考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方式来应对,所以,那短暂时刻人们的行为基本上是一种下意识的反应,或者说是一个人多年生理、心理、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综合力量的释放。我曾经大胆地设想,如果谭老师在那一刻在向学生高喊“快撤”之后自己也跑出去,应该没有人会责备他;再退一步,哪怕是谭老师连“快撤”也没有喊就自己先逃了出去,似乎也不会有人对他不依不饶。毕竟我们的社会进步了,对人的正常的情感、正常的本能(也就是“人之常情”)能够承认、肯定,进而尊重。所以,“先跑”是不应该成为罪过,不应该承担法律责任的。

  但我很快就为自己的大胆而惭愧。谭老师是不可能有这样的“如果”的,他的强烈的角色意识,他的放大了职业精神,给了他坚强的支撑。他镇定有序地组织学生们外撤,那一时刻他的心中应该说只有学生,唯独没有他自己。对他趴在讲桌上的情形,人们也曾设想了种种可能,但我始终坚信,谭老师始终没有放弃和学生一起跑出去的念头的,那样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应该是始终微笑着憧憬着更美好的未来的,哪怕是震波肆虐的片刻。也许就是在他俯下身去要拉起学生向往冲的一霎那,房子倒了,钢筋水泥把他的形象定格成了师魂的雕塑。大写的“人”演绎了大写的“情”。

  尊重每一个生命个体的权利,是文明社会的标志,所以我们可以对诸如“震时先跑”的人持宽容态度。我觉得,对具体的生命个体而言,这个意义上的“人之常情”只不过是最一般、最本初的“情”,这里的“人”更多的还是自然意义的概念。人是有其社会属性的,伦理、道德、文化、责任等等综合因素铸就的是大写的“人”字,而大写的“人之常情”应该是高悬在人们心中的一轮太阳。

  本文通过假设“震时先跑”也值得宽容,与谭千秋老师“毅然地用他并不健壮的身躯为四个学生撑起了生命的钢铁之伞”的“下意识的反应”进行对比,深情歌颂了谭千秋老师光辉形象。

  本文是极好的时评,也说明了作者不仅仅关注校园生活,更把眼光投入到更加广阔的社会,视野开阔,值得称赞。

  这里主要谈先叙材料后发感想的写法,因为这是根据材料写议论文的基本写法。这种写法由“引”、“议”、“联”、“结”四步构成,当然也可以采取“联”“引”“议”“结”或“引”“联”“议”“结”的步骤。

  同样的一根怪状树根,木匠认为它一无是处,弃之一旁;雕塑家却视为至宝并加以雕刻,成为艺术品。大相径庭的结果给了我们一个启示:什么才是真正的“材”?衡量“材”与“非材”的标准又是什么?我认为:有用者,即是“材”。“有用”是衡量“材”的标准。

  对于人,同样如此。每个人都不可能成为一个彻头彻尾的有才之人,但每个人都在一个特定的领域中能够发挥他的作用。何谓人才?有用的人就是人才。喜剧演员潘长江有一句话讲得好:“个子小怎么了?浓缩的都是精华,小有小用,大有大用呗!”不错,实际正是如此,在舞台上需要潘长江这类搞笑丑角而不需要姚明那样的九尺男儿。可以这样讲,舞台上的潘长江要比姚明有用,而球场上的姚明却要比潘长江有用,这也正是“笑星”与“球星”的区别。

  商业巨子宗庆后说得好:“有用的人为我所用,有用的人各施其用,那企业就活了。”也正是这句话成为“娃哈哈集团”的用人标准。宗庆后的“娃哈哈集团”是第一个在全国推行“只看本事,不看学历”的用人标准的公司。的确,作为一个明智的决策者,作为一个精干的领导者应该做到“唯才是用”。

  古往今来,善于用人的例子不胜枚举。曹操曾不顾关羽为敌邦之将而施以厚恩。对于谋士们的反对,曹操坦言:“虎勇之将,仁义之将,关云长有大用矣。”华容道解围证明了这一点。信陵君曾不顾侯公身份低微而屈身与其交游并以礼相待,他的理由很简单——“侯公,有用。”果然,献计,然后“面北自刎向我主”,印证了信陵君的判断。

  (“联”,联系引申,因原用了今人事例,此则用古人事例,进一步证明观点。)

  有用,即是“材”;有用者,即是“人才”。随着时代的进步,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清晰化,判断“材与非材”的标准应该走向专业化。与其“样样通”不如“一样精”。一个人在自己特定的发展空间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创造出了社会价值,那么他一定是有用的,那么他一定是位专业人才。

  朋友,请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请相信自己就是晴空中美丽彩虹上的一条色柱,纵然你只会现出一种色彩,但你是有用的,彩虹因你而美丽。

  本文为典型的“引一议一联一结”的结构形式。引材料,简明扼要;明观点,要言不繁;发议论,情理相生;联现实,有的放矢;作结论,善于照应。观点鲜明,结构严谨,语言准确,都是本文的闪光点。

  比喻式论证,是一种用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较抽象道理的论证方法。《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一文中,“糖衣裹着的炮弹”,形象地说明了资产阶级的阴险、毒辣;“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万里长征”比喻整个过程,“第一步”比喻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但这一胜利,还只是整个革命进程的“第一步”,这就形象地说明夺取全国胜利不仅不能骄傲而且应坚持两个“务必”才能达到目标的道理。

  俗话说:“说不清,打个比。”因为形象的比喻,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生僻为通俗,能够激起人们的想象和联想,有时作者论述不清的东西便可以由读者通过想象来加以补充,加以理解,从而清楚起来。生动风趣的比喻能启发读者的想象力,使读者按照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设想,从而使文章的论证生动、形象、深刻。运用打比方的方式来构建文章可使文章涉理成趣,灵气飞动。

  ①俄国布尔什维克一位杰出的宣传鼓动家加里宁向某地农民代表讲解工家联盟的重要性,尽管作了详尽严谨的论证,听众始终茫然而不得要领。

  ②在一次教授会上,为爱米?诺德能否成为讲师发生了一场争论。一位教授激动地说:“怎么能让女人当讲师呢?如果她做了讲师,以后就要成为教授,甚至进入大学评议会。难道能允许一个女人进入大学最高学术机构吗?”

  希尔伯特教授反驳道:“先生们,候选人的性别绝不应该成为反对她当讲师的理由,我请先生们注意:大学评议会,毕竟不是澡堂!”

  这里“大学评议会不是澡堂”就是反喻。这一反喻掷地有声、铿然作响,驳得对方哑口无言。

  找次工作好比谈场恋爱,中意一家单位就像钟情一位姑娘,朝思暮想、辗转反侧,忽而胸有成竹,忽而患得患失,忽而意气风发,忽而痛定思痛。

  找工作之初,收集用人单位的情况就像留心爱人的一举一动,写求职信仿佛是写情书,投递简历便是“求爱”第一步。不过,投递的时候,你千万要像抛绣球那样,瞄准了再扔,否则本想扔给才子,却撞中了莽汉。

  终于有家单位通知面试了,怀着“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喜悦,信誓旦旦地向该单位诉说着自己的“情有独钟”。回家后就开始了夜以继日的等待,再等待。佳人让你望穿秋水,单位也让你秋水望穿。有时石沉大海,有时有信儿传来,轻描淡写“简历已入人才库”,就像她忽然说“我俩不合适”。

  没人回答“为什么”,只能沉默,只有憔悴,只会自问“你以为你是谁”,带着阿Q般的自诩和“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

  几个月后,终于从失意中恢复过来,“天生我才必有用”,“好男儿何患无妻”,于是重整盔甲又开始奏着“高山流水”觅知音。

  渐渐的,“爱谁谁了”的感觉在黑暗中疯长,是个单位就行,就像只要是个姑娘都愿意似的。只是仍有些不明白“为什么刷下的总是我”?有时候,想起曾经“初恋”过的那家单位,心头也会涌上一股“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惆怅与沧桑。

  文章在写“找工作”的情形时就用了一连串的相似联想,用类似的“谈恋爱”情形来比喻描摹,使“找工作”的情形得到异常形象新颖的表达,让读者也随作者的联想而联想,随作者的体会而体会,让人觉得别具一格,幽默俏皮。

  叶圣陶说:“说明文以‘说明白了’为成功。而议论文却以‘说服他人’为成功。”(《文章例话》)首先应明白议论文是把能“说服他人”作为终极目的的。

  写好议论文,要着重提高几种能力:(1)认识深刻;(2)有创见;(3)角度新颖;(4)说理充分。一句话,增强说理能力。

  写好议论文,要着力做到几个方面:既要抓得准,又要说得透,还要理得清。可以参考以下做法。

  将阐述道理的过程设置为紧扣思维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为主体内容的思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思路是最有助于开拓思路的论证结构。至于怎么灵活用好这种结构,则关键在于变通,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中各自的论述侧重点。

  议论文重在说理,说理要充实,文章要达到一定的篇幅,就必须对中心论点进行剖分,然后对每个分论点进行论证即说明理由。不会剖切出分论点,是不可能写好议论文的!分解分论点的方法有:

  即对中心论点进行“横”向的条分缕析,分解出几个分论点,以显示思维的全面性。从各个方面把道理讲深讲透了,文章厚度感就大为增强,才理足气盛。如“梅花香自苦寒来”可以分解为这样三个分论点:①)苦可以激发进取心;②苦可以培养坚强的意志;③苦可以培养创造精神。比如,《缺憾》一文,列举了印度泰姬陵的悲剧性故事、《乱世佳人》扮演者费雯丽的“两道高低长短不一的柳眉”、日本的东照宫的有意颠倒“一支梁柱的雕花”、“女娲补天”“老天也会损坏的”等事例,从“横”的方向,阐述了“完美”和“缺陷”的辨证关和记ag系。最终落脚到“人世间的缺憾遗恨更是常态,又何须苦苦痴想求全”的结论上。(前有《细节的魅力》等例文)

  即对中心事理作“纵”向剖析,以显示思维的深刻性。分论点间,结构上要呈现出一种先后有序、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结构美;逻辑上要呈现出“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的一种“台阶性”思维过程。如“在困难面前”可以分解成这样的几个分论点:①要承认困难,因为困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②要不怕困难,因为困难像弹簧,你强它就弱;③要分析研究困难,千方百计地战胜困难。这三个分论点就呈递进关系。(前有《无法完美》等例文)

  即将事理分解成正反两个方面,以显示思维的鲜明性。如“学贵多问”可以分解成这两个分论点:①多问可以相互参照,便于释疑;②孤陋寡闻导致学业荒废。(前有《功夫在课外》等例文)

  论点是议论文的灵魂,分论点是支撑起这个灵魂的骨架,而论据是议论文的血肉。典型的论据是指能充分反映事物本质,具有代表性的事例与名言。它首先要求真实,切合题旨。其次,选用的论据要弃旧用新,要厚今薄古。有些同学作文,记住几个经典论据,如司马迁、居里夫人、张海迪,变换着角度使用,把它们当做万花油。其实,这些论据就算典型,也不能引人注目。相反,选取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论据说理,使阅卷者在阅读时产生新鲜感,效果会更好。另外,有些同学习惯用古代事例阐述事理,整篇文章未能联系实际,无时代的活水,也不能达到充分说理的目的。最好能引述时尚言论和当前媒体普遍关注的事例辅助说理,加强说理的针对性、时代感,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好奇心,无疑是一颗希望知道自己所不知事物的心。如果只将眼光聚于此,那在我看来,似乎古今中外男女老少大多都有这样一颗“心”。

  有一种“好奇心”在鲁迅的文章中最为常见;那驱使国民争先恐后看“砍头节目”的是好奇心;那驱使乡邻听祥林嫂哭诉的是好奇心;那驱使阿Q“革命”的亦是好奇心。但,也许这些都只能称为“好奇”罢了,“心”却是失去了的。这样的“好奇”,建立在对他人痛苦的窥探上,建立在“铁屋子”一般黑暗的愚昧上,如果这也是真正意义上的“好奇心”,那么没有,也罢。

  那么放眼世界呢?这样的“好奇而无心”也是比比皆是的。火刑柱上的贞德满足了中世纪人们的好奇心;怒吼的伽西莫多满足了芸芸众生的好奇心。这样的“好奇心”似乎成了“赤子同心”的世界语言,在这样的语言之中写的尽是愚昧,平庸,衰亡与了无生机。

  真正的好奇心需要观察。“一花一世界,一叶一乾坤”,世界上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用心观察,即使最寻常的事物也会化为“神奇”。在远古时代,先人们仰望星空,探斗转星移的奥秘,品云淡云聚的风采;到现在,我们通过望远镜与另一个星球招手,通过显微镜感知微观宇宙。可以说,没有观察与帮助我们更好观察的工具,好奇心也会闭上心房上的窗,落满灰尘。

  真正的好奇心需要思考。如果“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是供我们观察的无限舞台,那么,“我们心中的道德法则”则是激发与约束我们将观察成果深化的不二法门。如帕斯卡尔所言,“思维成就人的伟大,我们的一切尊严都在于思考——即使你只不过是强大自然下的苇草。”如果没有这种“灵魂在场”之下的思考,那么无论多少个苹果掉下来,恐怕也砸不出“万有引力”的发现;无论人类是多么费尽心思地观察与学习,也难有一丝一毫的创造与进步。

  真正的好奇心不是“猎奇”,它的存在不是为了以平庸或愚昧的心态去“发掘”别人的痛苦,去践踏真理。它的存在,需要观察的双眼来定位,需要思者的头脑来彰显其价值。

  有了这样的好奇心,困难得以排解,就会得以进步,人类得以更好的生存并维护自己的尊严……

  《哈姆雷特》中有言:“身处果壳之中,也自以为无限宇宙之王。”也许,正因为有了真的“好奇心”在,我们才能以更有力的声音爆发出这样的呐喊。

  这是2008年江苏高考卷作文中难得的一篇议论文。本文在论述“真正的好奇心”时用了三段、三个分论,形成并列式,结构清晰规范;更值得肯定的是文章运用典型而鲜活论据,如鲁迅作品人物祥林嫂、阿Q、喻体“铁屋子”,中世纪的火刑柱,帕斯卡尔、《哈姆雷特》的名言,似乎在论证中随叫随到,恰好地表现出深刻的立意、独立的见解。

  在议论文写作中,既要摆出事实论据,又要有必要的理论论据,如何正确地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是文章写作成败的关键。就同学们的写作实践看,许多同学常犯的毛病是重事实论据而轻理论论据,或两者没有有机的结合。反观成功之作,二者总是相辅相成的,将“事”与“理”有机结合起来,注意对事例进行分析,而不能“以摆代论”。

  短跑运动员都会你追我赶地拼命冲向终点,而在人生之路上跋涉的我们,也本能地害怕碌碌无为的到达终点,毕竟人生只有一次。于是我们都力求在路上有讲究地活着,努力使自己的生命多姿多采。

  每个人都是向死而生,因此每个人都在追求生命的完美。上帝说,单个的男人或女人都是残缺的一半。因此,苍茫天地间的每一个男人和女人终其一生就是一种天长地久的寻觅,找寻一场得以丰富和完善自我的爱情。也许他们到过生命终点时仍与爱情失之交臂,也许只有短暂的“曾经沧海”。无论如何,生命中有某一瞬间的怦然心动,有努力的寻找和寻找的努力,就有幸福的人生。选择爱你的需要努力,而爱你选择的更需要天长地久的努力,正如苏芮那首颇得沧桑漫漫与地老天荒之味的《牵手》所唱:“也许有了伴的路,今生还会更忙碌。”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看每天赶去上班的匆匆忙忙的人们,那里面流动着多少憧憬,多少向往,即使昨夜才同丈夫(妻子)吵过嘴,一样义无返顾的前进。人都害怕停滞,害怕死寂,愿做永动之时钟,不腐之流水,不蠹之户枢。行动是生命之所以存在的证明。“子贡倦开学,告仲尼曰:‘愿有所息。’仲尼曰:‘生无所息。’”好一个“生无所息”!也许我们的努力在一开始与我们完美的目标尚有很长一段距离。可这正是我们再进一步努力的方向。永恒的人生正像一条无止境的跑道,只有不断地进步,才有可能接近我们向往的那个地方。因此,我们要以同一种激情面对失败与成功,对自己跳起来老够不着的东西也心怀执著,随时使自己保持一种良好的竞技状态,如弦上之箭,如出鞘之剑。

  小学时就读过“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当时以至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充其量也就只明白“好好学习”,并未真正懂得“天天向上”。在原始森林里见到那些向光植物,往往会从心底生出一种真切的感动,它们为了得到阳光照射,硬是向上长到数米甚至十米高,求生的努力几乎达到极致。生活中也常常这样,生意人赚了一万就想着如何再赚十万乃至百万,可谓马不停蹄,人难止步。这种“贪”往往为一些人所不齿,被贬斥为欲壑难填。其实这种向上的努力任何人也难以自止。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谁也不能忍受那种失去追求的日子。努力是跌倒了还要爬起来,是对平淡的改观,对落后的改善,对成功的加码。生命的不安是人类精神的根本,敬安而没有努力,以至没了自己,也就消失了时代的助力和贡献。“落后就要挨打”,于国家如此,于民族如此,于个人亦是如此。

  每一段努力都会踏上一个新台阶,而这又是下一段努力的起点,于是我们就不会忘了一位伟人的一句话——“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这篇议论文章思路很开阔,内含也比较深远。中学生一般写来,大都是学习、工作的努力,而在本文中“努力”成了一种生活态度、道德修养。这是对生活真切体验后的睿智。

  二、论据的选用朴实而典型,有名言,也有并不新奇的甚至很原始的事例,如原始森林里的向光植物,却也像信手拈来而有力证明着观点。

  许多同学常因搜寻不到新奇的事例做论据而烦恼,以为有了新奇的论据才能写好文章,这是所谓“论据先行”;殊不知写议论文章应是“道理先行”,有了实在的道理,再顺拈论据以佐证,这种论据一般是不会没有的,甚至是俯拾即是的。

  许多同学常把论据摆了一大堆,全是现象呀,新奇事例呀,而没了最需要的道理,倒是导致了议论文的浮浅和平庸。本文则能以说理为主纲,顺拈论据佐证,将论据紧密融入说理中,为我们写议论文处理好“事”“理”关系提供了范例。

  注重论证吧,论证是什么?讲一点道理。什么是道理?简单地说,不过是一些因果关系而已。

  5、联系社会生活实际。这里的“实际”,指的既是“现实”也是“历史”;既是“生活真实”也是“艺术真实”,消除在这个问题上的片面认识,以便拓开联系生活实际的思路。

  6、摆事实是说理关键。应把用“排比语段”来作为阐述道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用“试想一下”“如果不是”等句式加以反问,将事实作为讲理的一种强化手段来推广。

  7、讲究一点哲理思辨。具体地说就是把“联系发展”“一分为二”“实事求是”“整体与部分”“看问题要全面”“绝对与相对”等哲学观点有意识地引入文章,以增强文章的思辨色彩。从根本上解决议论文不会讲理或讲理太肤浅的问题。

  70万买假爱马仕上海 217亿地王南大最萌小学妹反腐 月饼降价成都协警轮班打麻将阿基诺 29岁女友三星发布智能手表ATM机取出冥币超生罚款发奖金湖南尘肺乡男童被挖眼案细节杨达才获刑14年成龙父亲 军统特务张国立 华谊中国人 叙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