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线的一期《见字如面》展示了一件国家一级文物,这是红军长征途中几位伤员留给川贵交界深山唐姓村民的一封证明信。
这封信给人留下的第一个印象,是红军普通战士在最困难的情况下,工作仍能如此细致严谨,不但伤员转运过程详尽,而且相关账目极为清晰。“走了两个晚上才到飞鸽镇陶炳兴家。在陶家休息了一天。陶家开办了一间火纸厂,组织上向他借了十吊铜钱。四月五日离开时,没有钱还陶炳兴老人,组织上就到陶家说明情况,老人当即相送,组织上再三感谢。”“我们七人在此历时六十多天,唐树田老人一文钱都不要。我们送陈赓、二位首长走时,他们每人带了一吊钱作路费。剩下的把买药钱除去,我们七人最后剩余不到四吊钱。”红军的组织有序,即使是普通战士也能如此庄重地为历史留下完整的文件,让今天的我们叹为观止。
这封信给人留下的另一个印象是救助红军伤员的不仅是最贫穷的人,各阶层的人都在积极地伸出援手。除了办火纸厂的陶家,还有会医治刀伤的周和尚,还有为七个壮汉每天送米、送菜、送药的唐家父子。这些成分复杂、信仰各异的人面对敌军的疯狂搜捕随时可能丧命,却不但不去告密,不但倾力付出分文不取,而且离别时大家全都以泪相送。人心如此质朴,匹夫如此勇毅,对义军如此温暖,对黑暗如此不屑,让今天的我们叹为观止。
这封信给人留下的最深印象,是它后来的故事。红军战士写下这封信的时候是1935年,距离新中国成立还有19年漫长的岁月,唐家人把信珍藏起来是冒着很大的风险的,我们可以推想这是因为他们相信红军最终会取得胜利,盼望着自己为红军做过的事情终将昭告天下,即使不为任何好处,也是一种无上的光荣。但新中国成立的时候唐家没有拿出信来,风风雨雨的日子唐家也没有拿出信来。直到2005年,这封信才有唐家的孙辈献给了国家。一户普通的农民,用行动告诉给了我们,什么叫守望相助,什么叫见义勇为,什么叫不求回报。《见字如面》用一封信,让我们看到了太多。没有空唱高调,却生动诠释了最好的军队,最好的百姓。
我们七名红军是陈元明、吴贞和、廖永江、彭迁高、杨玉生、张光荣、周永和。有四人是三军团的、三人是一军团的,都是一方面军的战士。一月二十七日,土城战役激战一天一夜,我方伤亡严重。上级决定大部队立即转移。上级指示伤员分头转到后方。组织上安排陈赓、把我们七人转到温水方向隐蔽下来治伤。在温水碰到一个老乡,他有两个亲戚朋友在飞鸽洪海居住。老乡说:到那边安全。陈赓、二人决定:找八个老乡抬送。白天休息,走了两个晚上才到飞鸽镇陶炳兴家。在陶家休息了一天。陶家开办了一间火纸厂,组织上向他借了十吊铜钱。四月五日离开时,没有钱还陶炳兴老人,组织上就到陶家说明情况,老人当即相送,组织上再三感谢。去时在陶炳兴家住了一天,晚上就送我们到了四川唐树田家。
唐树田老人有个儿子,叫唐安华。他们父子俩决定马上送我们到九凤山去找周和尚。周师傅对人客气,武术高强,学得一手医术,会医刀伤。周师傅要我们内服中草药,外用丹药,用神水清洗。晚上在庙内住宿,白天转到离庙一里路远的石岩寨子里去。陈赓、二位首长说:“这是个仙人岩,敌机轰炸不进来。”唐树田、唐安华父子二人每天换着给我们送米、送菜、送药。
到处抓捕红军。干部团的陈赓、和我们一起在庙里过了春节。唐家父子给我们送来了白酒、猪腿、汤圆、白豆腐。过完春节,陈赓、二位首长就赶回部队了。临走时,在石岩寨子里开了一个会。七名战士有四个党员,成立了党小组,廖永江任组长。
到了四月五日,大多数同志伤已治好,组织决定大家返回部队。只有吴贞和同志伤还未好,组织决定把他留下继续医治。我们七人在此历时六十多天,唐树田老人一文钱都不要。
我们送陈赓、二位首长走时,他们每人带了一吊钱作路费。剩下的把买药钱除去,我们七人最后剩余不到四吊钱。
四月五日晚上,在唐树田老人家中,组织上请了陶炳兴老人来,共同吃饭、吃酒,凌晨分别走时,大家都掉泪哭了。吃酒时,我们七名战士都说:一定回来看望唐、陶二位老人。组织再三感谢,故写下此文字依据,和记官网留给唐树田老人保存,组织查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