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1篇,六学年1680篇,当学生毕业离开学校的时候,日记成了他们最好的成长礼物;每天25分钟,一学期2400分钟,日记赏析让这里的同学真正成为“同学”。
为了赶上第一节课,天不亮,记者就起身前往首都师范大学朝阳小学(简称“朝阳小学”)。从住所出发一路向北再向西,需要行驶43公里,学校就在机场第二高速的不远处。
钟晓琳也随后赶到了学校,她是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副教授,2019年4月她又多了一个身份:朝阳小学科研副校长。每次去学校,钟晓琳都会在7:30前赶到,那是朝阳小学每天“日记赏析”开始的时间。
朝阳小学每天的第一个25分钟专属于日记赏析,学生可以听到别人日记里写了什么,也对自己的日记能被赏析充满期待。这样的晨课,在朝阳小学已经持续了9年。
一个月前,在首都师范大学未来教育论坛上,钟晓琳的分享引起了记者的注意,那天她分享的主题是“从日记赏析看儿童表达”。一所位于城市边缘的小学,9年如一日带领学生坚持做一件事,这本身就值得关注。
第一次走进朝阳小学,钟晓琳是带着质疑的。按照她的说法,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学校到底能做出什么成果?他们说的与真实发生的会是一致的吗?这会不会是噱头或者贴标签?作为高校研究者,钟晓琳早已习惯了带着批判的眼光审视所看到的经验。
但是,真正走进学校,看到学生的日记,钟晓琳释然了。“我知道我被击中了,没想到在这里找到了这么多认同点。”钟晓琳发现了自己新的学术研究支点。
日记赏析有固定的流程,通常会通过三种方式挑选出要赏析的3-5篇日记,即小组推荐、自我推荐和教师推荐。学生现场选出想听的日记,作者则可以指定想听谁的点评,最后班主任和其他学科教师也参与点评,整个流程由学生轮流主持。
六(4)班学生吕扬很看重这样的主持,每次主持前一天晚上他都会做足功课,比如开场白怎么说,怎样让同学活跃起来,赏析时找谁最合适……他曾把一次主持的全过程写进日记,写600字足足用了一个半小时。“为了做到最好,我把每个细节都考虑了,包括大家的心情、语言、动作,我只希望明天的日记赏析比平常有所进步。”吕扬在日记中写道。
对于吕扬的努力,他的同学闫洋在赏析中说:“今天的开场白让人眼前一亮,我看过吕扬设计的开场白,上面涂改了很多,说明他很用心。”
日记赏析中的“日记”与一般私密性日记不同,它是一种公开分享的小文章。校长李福平说,起初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后来发现学生都喜欢在日记里敞开心扉,于是就成了学生表露真实情感、解决生活问题、进行情感倾诉和心理治愈的载体。
日记里总是藏着秘密,但是学生写进日记的秘密是拿来赏析的,他们早已完成了“日记脱敏”。日记里不只有新鲜事、快乐事,也有那些尴尬事都会在日记里吐露。
钟晓琳对一次日记赏析印象深刻。一个学生曾在日记中写自己尿裤子的经历——因为同学知道他前一天尿了裤子,所以在日记赏析时都抱着一种好奇心。钟晓琳至今记得,这个学生在日记中写了整个尿裤子的经过,而且在日记的最后还重复了两句话:“我尿裤子了,但是希望大家不要笑我。”
那天,钟晓琳主动参与了赏析。她向学生抛出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遇到过让自己很囧的事情吗?”有的学生说遇到过,有的说没有。“如果遇到过,你敢将它写进自己的日记里吗?我觉得这位同学很勇敢,他敢于真实面对自己的囧,我们应该给他一点掌声。”钟晓琳说。
纳入钟晓琳研究案例的还有两篇典型日记。2020年4月,五年级一个学生写的日记题目是《我想死》。因为家长打骂她,她在日记中写道:“活着还不如死了呢。”这着实让班主任紧张了一番。
另一个学生的日记写到了自己“糟糕的家庭”。因为父母闹离婚经常吵架,他在日记中写道:“就在几个月前,爸爸妈妈离婚了,整天失魂落魄,关系就跟陌生人一样,谁也不理谁,动不动就大吵大闹……你们考虑过我的感受吗?”
在日记中,更多内心敏感的学生会被看见。通常班主任会与学校的心理教师一起研究化解方案。在钟晓琳看来,日记里可以看见日常教育中那些被忽略的心灵地带。她认为,教师只有倾听儿童、读懂儿童,才能更好地参与儿童的成长。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让儿童有表达的空间和欲望。钟晓琳说,朝阳小学做到了,学生在课堂上有充分的“自由度”和“安全感”。
李福平特别看重课堂的心理环境,日记赏析营造的课堂氛围也延伸到其他学科。在他眼中,日记是学生心理日渐强大的重要路径,学生在日记中学会了观察生活,学会了与自己对话,学会了不断走向自我理解。
“把心事写进日记,就是每天给心灵‘吸氧’。”副校长李芳是最早参与这项改革的见证者之一,她说,“尤其对那些有负面情绪的孩子来说,日记给了情绪一个很好的出口”。
开学典礼上有一个叫“爱家”的主题板块,是以全校千人现场进行日记赏析的方式呈现的。
此前的假期,学生都围绕这一主题写了日记。那天一共要赏析3篇日记,但到底会赏析谁的,大家都不知道。
参加开学典礼的不只是全体师生,还有家长代表。李芳说,这是规模空前的一次日记赏析,打破了以往班级、年级赏析的界限,扩大了日记的读者群,所以无论对日记本身还是对日记赏析,大家都格外期待。
她在日记中这样写道:“放学回家,妈妈告诉我:‘我们要搬家了!是在草寺村,搬到那儿就离学校远了,以后上学就得辛苦早起了。’我说:‘没事妈妈,我能行。’爸爸问我:‘涵涵,我们要换地方住了,你知道哪里是家吗?’我说:‘爸爸妈妈在哪,哪就是家。’爸爸说为了让我有好的学习环境,让我留在北京,有好多北漂的无奈,让我和妈妈跟着遭罪了。我说:‘爸爸,您别这么想,只要一家人在一起,永远都是快乐的!’”
开学典礼的主持人是学校教学主任白婧,她说:“虽然看了许多遍,但是今天再次读的时候,我的眼睛又湿润了。”
在赏析环节,有学生说:“我最喜欢‘爸爸妈妈在哪,哪就是家”这句话,它告诉我们,只要有爸爸妈妈的地方就是家。”
那天参与赏析的还有家长。有家长说:“听了这篇日记,我很感动,也非常有感触。因为我也是北漂,每年只有过年才能回老家一次。我也很舍不得老家,但是为了生活,为了工作,不得不离开家乡。”
选择赏析这篇日记,李福平有更深的用意。他希望通过这样的赏析,不仅可以影响更多家长,还可以为全体师生留存一份集体记忆。
朝阳小学的学生70%以上都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每一个家庭背后都是一部背井离乡的奋斗史。在李福平看来,北漂是一种向上的精神。那天,白婧向在场的家长转述了校长的话:校长经常跟我们说,留在北京工作的许多家长都是为了孩子能接受到更好的教育,这样的家长是勇敢的,了不起的,是很值得敬佩的。
对于朝阳小学的学生而言,6年时间,每天的日记所记录的不只有生活,还有成长。
一个已经上初二的学生对原来的班主任说:“当时只是单纯地认为点评和分享作文是一件开心的事,现在才发现写日记使我受益匪浅。日记赏析让我更加喜欢表达情感、理解他人,并且让我打下了热爱写作、热爱语文的根基。我们会时刻感受生活并感激生活。”
日记里编织着一个日常看不到的“大千世界”,而“成长”注定是这个大千世界里的核心词。
二(1)班学生绳新钥在日记中写道:“今天,我嘲笑别人了。我没想过别人的心情,自己还哈哈大笑。后来我才知道,我嘲笑别人,别人一定会伤心、难过。我一定能改正这个错误。”于冠勋则在日记中写“自己长大了”。于冠勋是三年级的一名学生,在同学眼中他有点儿孤僻,学习成绩也不理想。
让人心生牵挂的是,于冠勋的家庭很不“理想”。因为妈妈身体不好,爸爸忙于生计,于冠勋的生活一直都由奶奶来照顾,后来奶奶去世,临终前嘱托好友房东照顾孩子。有一天,于冠勋写了题为《我长大了》的日记,引起了老师的注意。
在日记中,于冠勋感谢了爸爸、妈妈和大妈——大妈便是那位房东。后来,班主任周雪骊联系到于冠勋的大妈,大妈在回信中说:“冠勋一直很懂事,妈妈身体不好,他会时常给妈妈揉脚揉腿。其他同学出去玩的时候,他却在帮爸爸看店。问到他想不想出去玩,他说也想,但是看到爸爸一人看店实在太累了。当我听完孩子的话,我掉泪了,我说‘孩子你太懂事了,大妈为你骄傲’。”
一个学生在日记赏析中说:“读了这篇日记,我突然觉得你一点都不像我认识的那个于冠勋。我又看到了你的另一面,你真是很懂事,比我们都懂事,我特别想跟你做好朋友。”听了同学的赏析,于冠勋忍不住落泪的那一刻,班里响起了掌声。
“其实在赏析日记的过程中,孩子都在用心倾听彼此内心的声音,而学习和成长正是从倾听开始的。倾听本身就是一种学习参与,是学习的出发点。”李芳说,“我们更愿意借助日记赏析为孩子创造一个能够认真倾听、读懂同伴的场域。”
成长的不只是学生,还有家长。四(1)班班主任李雪曾带领学生写过“我变成了什么”的主题日记。一个学生写道:“爸爸妈妈每天一下班就玩手机,吃饭的时候玩,睡觉前也玩,早晨一起来就玩,他们不玩手机的时候也不陪我和哥哥玩,我真想变成手机,让爸爸妈妈高兴。”他的爸爸看到日记后,专门写了一封回信。“后来,这个学生的父母慢慢改掉了玩手机的习惯。”李雪说。
日记不仅记录自己的事,也有老师的事。五(2)班学生孟双双在日记中写到北京教科院语文教研员张立军的一堂公开课:“有一个细节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反正我发现了,就是在我们回答问题时,因为张老师的个子本来就高,所以并没有把话筒直接给我们,而是关心我们,把腿弯着,把腰弓着,举着话筒让我们说,而且遇到个子矮的同学,老师会蹲得深一点。
孩子的日记对老师有点赞也有建议。如果写到了哪位教师,班主任就会将日记转给那位老师,日记成了促进教师发展的重要因子。
五(2)班学生徐谦涵早已把写日记作为生活的一部分,通常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先把当天的日记写完。
“我是从一年级开始写的,不会写的字我就说出来,由妈妈帮我写。”徐谦涵补充说。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有开心的事情就要跟大家一起分享嘛。我也会写自己不开心的事,还有自己不理解的事,分享出来同学会有回应,会给出安慰或建议,我很期待来自同学的赏析。”
同样的问题在学生康文浩这里答案却是不同的。他说,自己起初并不喜欢写日记,但是后来自己的日记也会被赏析,就慢慢喜欢上了写日记。
康文浩是学校的“名人”,包括校长李福平在内,没有不认识他的。据说,康文浩刚入学时考试都是交白卷,是典型的缺乏学习动机和良好习惯的学生。
现在已经是五年级的他,在学习上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参与日记赏析。“我最期待自己的日记能上校刊。”采访当天,康文浩还在校长面前说出了自己的愿望。他的变化让教师们更加确信日记的力量。
在朝阳小学,学生的日记会被收录进一本名叫《足迹》的校刊。这本校刊并非只刊登那些优秀日记,还专门开辟了“进步篇”板块。在李福平看来,发表是日记的一场“革命”。现在一本校刊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发表的需求,学校微信公号前不久专门开辟了发表学生日记的专栏。
疫情期间,当学生都“禁足”在家时,朝阳小学的学生都在坚持写日记。2020年4月13日,六(2)班学生高毅在日记中写道:“今天,我和弟弟比以前起床早了大概一个小时,因为今天是我们第一次线上学习。从起床到开始线上学习这段时间,我十分紧张,因为这是我第一次上网课。当看到已经好久不见的老师和同学时,我的内心平复了许多。课上我专心听讲,主动回答问题,努力找回在学校时的学习状态……我还给自己制定了目标,为六年级毕业做好准备。”
当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愿意并能写好日记。李雪说,也有学生写日记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周也就写两三篇;还有一些学生的日记就像流水账,有时候她忍不住想引导一下,但是又怕造成干扰。所以,她一直对学生写日记没有太多具体的要求。“再等等,我相信时间的力量,也许写着写着就写好了。”李雪说。
“写日记是没有门槛的,如果有的话,那就是真实。”李福平的这一观点成了教师们最大的共识。
从一年级学完汉语拼音就开始写日记。9年来,朝阳小学的日记赏析不断迭代升级。每天的口头赏析结束后,教师还会对每一篇日记进行书面赏析。除此之外,学校1-2周会开展一次“主题日记”赏析课,每次40分钟,主题日记聚焦学生成长中的关键事件以及与教材相关联的主题内容进行写作。
“不少学生原先不敢表达、不爱表达、不知如何表达,现在则乐于分享自己的情感,日记给他们带来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在语文教师胡燕春看来,日记赏析在学生成长中的影响持续发力。“日记里没有迎合,而赏析则是一种高阶思维。”胡燕春补充道。
第一次接触日记赏析的人通常会将其理解为语文学科的一部分,但是在李福平看来,它早已超越了语文教学范畴。尽管李福平在2008年提出这一课题时,就是想破解学生的写作难题——这是语文学科中的习作教学改革。
李芳认为,日记赏析打破了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割裂的问题,是一种融合式教学创新成果,除了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还可以很好地支持其他学科的学习。高孟岩是三年级的数学教师兼教学主任,她说学生常常会把自己在数学上的收获写进日记,教学中的一些改进就来自日记里的学情反馈。
日记赏析不只是语文教师在参与,而是全学科的教师都在参与。朝阳小学实行的是双班主任制,担任副班主任的有数学教师,也有音乐、体育等学科的教师。李福平的推进策略是全员参与,“营造一种氛围,这样彼此可以相互影响,形成集体信任”。
教音乐的王秋琳是副班主任,她越来越发现,日记中有丰富的教育资源,不少班会的缘起就来自日记里发现的线索。有时候也会将日记作为思政课的教学资源。“如果说教育即关系的话,那么显然日记是促进关系的最佳载体。”王秋琳说。
在德育主任姜海蓉眼中,日记赏析是最好的德育资源。她曾在一次论坛上从德育视角分析了日记赏析的价值,认为日记赏析实现了德育的可见性和一体化,建立起学生与学校、学生与家庭间的情感关联,引导学生通过表情达意实现自我治愈,引发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对自身教育方法的回溯、对教育理念的深层次理解,也改善了师生关系,推进了学校的德育一体化建设。
记者更愿意将朝阳小学的日记赏析看作一门具有多元价值和融合特征的“日记课”。这样的课上,从来没有教师的“教”,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他们最主要的方式就是坚持写,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是在“赏”的基础上进行“析”。
李福平希望借助日记弥补学生在情感能力和反思能力方面的缺失,使每个班级都成为独特的倾听场域、对话场域、情感场域。但李福平很清楚,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除了学生坚持写,教师如何在赏析中与学生展开高质量的对话,这是一个挑战。和记app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