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和记官网·(中国区)官方网站 > 小学作文 > 一年级作文

有奖互动|话剧《红高粱家族》:一个人、一群人、一片土地的故事

时间:2024-10-09 07:33:30 一年级作文 我要投稿

  “人老了,书还年轻。”在一部《红高粱家族》的“代后记”中,有这样一句线 年——也是这样的一个 8 月末尾。这部由浙江文艺出版社推出的《红高粱家族》,截至今年 2 月,已被印刷 24 次。

  《红高粱家族》是莫言 37 年前的著作,在往后的岁月中,它一直在以不同的文艺形态生发着。

  今年,《红高粱家族》第一次有了线 日该剧要带北京保利剧院演出 ——胶东热土上的人民诗史,将在北京铺陈开来。

  《红高粱家族》的制作团队强大,除了原作者莫言,还有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媒介展演系系主任牟森担任总叙事、编剧和导演,金牌制作人李东担任制作。观剧之前,不妨和我们一起,从文本开始,重温一下“红高粱”的生长史(以下讲述经莫言授权)。

  如今提及莫言,第一个关键词恐怕还是“红高粱”,第二个才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红高粱家族》是一部长篇小说,第一部分《红高粱》是一部中篇,发表于 1986 年的《收获》杂志。

  在高粱地里度过童年与少年的莫言,并非在写作之初就把笔端落于这片火红的王国。“红高粱”的灵感,其实来得比较偶然。

  那是上世纪 80 年代的一次文学创作讨论会,一些老作家提出创作者该如何表达战争的问题——背后是两个群体各自面临的短板:老一辈有经历无精力,新一代有精力却无经历。

  莫言站出来了。他认为小说家的创作不是要复制历史,那是历史学家的任务:“小说家写战争——人类历史进程中这一愚昧现象,要表现的是战争对人的灵魂扭曲或者人性在战争中的变异。从这个意义上讲,即便没有经历过战争的人,也可以写战争。”

  至于那些未曾经历的真实:“没有听过放枪放炮但我听过放鞭炮;没有见过杀人但我见过杀猪甚至亲手杀过鸡;没有亲手跟鬼子拼过刺刀但我在电影上见过。”这样的替代方式,有点类似于一句俗语——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

  那时的莫言,刚晋而立。很自然,他当场收获了几声嗤之以鼻,这种轻视,在这次研讨会后,仍然留有回音。

  “红高粱”诞生的直接原因,是莫言想马上写一部战争小说,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正确。同时他也很清楚,“战争无非是作家写作时借用的一个环境,利用这个环境来表现人在特定条件下感情的变化。” 由 这 样 的 “人类灵魂实验室”出发,漫山遍野红高粱的“高密东北乡”就涌到莫言眼前。

  和记平台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莫言的童年,高密所在的胶东一带,夏秋多雨,高粱因秆高抗涝,成为当地农村的主要种植作物。在“我爷爷”和“我奶奶”生活的时代,“雨水更大,人口更少,高粱更多,许多高粱秆冬天也不收割,为绿林好汉们提供了屏障。”于是,莫言决定把高粱地作为舞台,让抗日和爱情的故事在这里上演。

  《红高粱》源自真实事件,就发生在莫言他们隔壁村:游击队在胶莱河桥头上打了一场伏击战,消灭了侵华日军一个小队,烧毁了一辆军车;几天后,日军大队人马回来报复,把那个村庄的老百姓杀了一百多口,房屋全部烧毁。

  回头再看《红高粱》,作为写作者的莫言觉得,它之所以引起轰动,原因就在于它的独创性:“我对《红高粱》比较满意的地方是小说的叙述视角,过去的小说里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而《红高粱》一开头就是‘我奶奶’、‘我爷爷’,既是第一人称视角又是全知的视角。写到‘我’的时候是第一人称,一写到‘我奶奶’,就站到了‘我奶奶’的角度,她的内心世界可以很直接地表达出来,叙述起来非常方便。

  这就比简单的第一人称视角要丰富得多开阔得多,这在当时也许是一个创新。”如果从表达来看,莫言觉得:“《红高粱》恰好表达了当时中国人一种共同的心态,在长时期的自由受到压抑之后,《红高粱》张扬了个性解放———敢说、敢想、敢做。”

  1987 年 5 月,以《红高粱》为首篇的系列小说《红高粱家族》由文艺出版社出版,它分《高粱酒》《狗道》《奇死》《高粱殡》四个部分,“红高粱”从此长成了一部长篇小说。

  2017 年 1 月,浙江文艺出版社推出“莫言作品全编”,莫言用“打油诗”回顾了自己每一部作品的问世过程。其中,有关《红高粱家族》是这样写的:卅年再读《红高粱》。想当初,我真狂,天马行空,猴子敢称王。为创新格破“五老”,硬头皮,撞钟响。土匪抗日也堪赏。切菜刀,擀面杖,儿女英雄,热血洒疆场。我今白发已苍苍,三杯酒,泪两行。

  打油诗仿江城子曲牌,“五老”指老故事、老思想、老人物、老语言、老套路。好一个“想当初,我真狂”。

  “我的心情很激动,刚才在看这个剧的过程当中,流了很多的眼泪,尽管我是原著作者,尽管我知道几乎所有的台词和所有的情节,但是还是被演员们的这种再创造,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灵。”这是话剧《红高粱家族》首演夜,原著作者莫言在现场的感动讲话。

  该剧根据莫言同名小说改编,相较于电影着重表现“红高粱”和“高粱酒”,电视剧侧重在传奇故事,话剧《红高粱家族》主抓小说不屈的精魂,以“抬棺”和“留种”两场作为首尾,着力刻画了以余占鳌为代表的高密东北乡人民的群体精神,以“颂歌”“赞歌”“挽歌”来呈现这片土地上的一切,最终以生生不息的民族力量感染到场的每一个观众。

  *此演出 1.2 米以下儿童谢绝入场,1.2 米以上(含 1.2 米)儿童凭票入场,建议 12 岁以下观众凭票由家长陪同观演。

  话剧《红高粱家族》总叙事、编剧、导演牟森此前曾表示,这一版《红高粱家族》是有层次变化的,它先是一个人的故事,讲余占鳌从二十岁到四十多岁不断的被击溃、被毁灭,以及不屈服;它又是一家人的故事,有关余占鳌与他生命中的三个女人,有关他们的后代;它还是一群人的故事,面对异族入侵者,高粱地上的男人和女人殊死反抗,流血牺牲;它更是一个地方的故事,高密东北乡,爱情自由,劳动茁壮,四季轮回,万物生长。

  在首演后举行的研讨会上,有专家评价“话剧《红高粱家族》以别样的制作模式,从原著中获得了文学滋养,对原著鲜明的地域文化,历史样态,当时当地农民心理的独特情状,做出了新的表达,那就是无处不在传奇性与现代意识的融合。”可以说,话剧《红高粱家族》带着文学的担当与期待,带观众走进“一群人”的精神世界,发现深潜于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文化基因与文化密码。

  莫言先生曾说过“我当年写小说的时候,实际上是把高粱当成了一个人物写的,红高粱不仅仅是一种植物,而且是一种象征。小说中浓烈的红色,实际上也是在表达一种理念的东西。”以此为基点,导演张艺谋把红色作为极重要的元素融入电影当中,而到了话剧《红高粱家族》,“颜色”则成为更为重要的原色和表达。

  仅以“红色”而言,话剧《红高粱家族》的舞台上,酿高粱酒时的“红”、罗汉大叔被剥皮时的“红”、枪林弹雨中的“红”,红得各种各样,红得触目惊心,让人不得不惊叹于生命的浓烈与悲壮。

  话剧《红高粱家族》可谓集结了文学、戏剧界的顶流,同时有实力派演员傅晶、叶璇加盟主演。原著莫言,是中国唯一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总叙事、编剧、导演牟森,被称为“中国戏剧界的传奇”,其戏剧作品享誉欧洲。制作人李东制作过多部由经典文学作品改编的话剧,如话剧《生死场》《四世同堂》,并与牟森导演合作推出《一句顶一万句》。

  莫言曾表示,《红高粱》并非是一个完全写实的作品。话剧《红高粱家族》充分尊重原著的精神与文学气质,希望观众在全剧 120 分钟里坐得住,看得懂。总叙事、编剧、导演牟森以此为目标,提出了“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和坚韧不拔的人类图景”的定位,希望把高密东北乡这片土地上一个人、一群人、一片土地的故事带给观众。

  百人团队,历经 208 个日夜,潜心创作、 刻苦打磨,将原著经典桥段在话剧舞台上呈现。大幕拉开,舞台上疾风呼啸,所有演员蓄满了力,用肢体呈现着“高粱”迎风招展之姿,他们放声高颂,也宣告着该剧不屈的生命主题。所有演员用 120 分钟酣畅淋漓的表演,还原莫言那热血沸腾、天马行空般的文字,揭开高密东北乡这片热土上的说不尽的史诗故事。